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西:扶贫扶到了点子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0:27 人民网-华南新闻

  金秋时节,来自全国22个省(市、区)200个县的扶贫工作者代表,到广西平果旧城镇康马村吟利屯的剑麻基地实地考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望着长势喜人的剑麻说,广西的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改革做得不错,各地要认真学习,做好贷款贴息工作。据悉,今年以来,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改革试点在全国22个省区进行了推广,广西的情况显示,这项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激发致富热情 促进农民增收

  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改革,是国务院扶贫办针对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探索由地方财政直接对贷款贫困农户或金融机构补助贴息资金的可行性的一项新举措。广西实施试点以来,使一些想发展生产但缺乏资金的贫困农户,以较低的利息成本贷到了款,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热情。

  平果县旧城镇龙贤村村民李文献告诉记者,去年6月,该村实施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时,他向镇信用社申请得到贴息贷款1万元。他用贷款把家里的旱地都种上了桑树,还租用9.8亩土地种植桑树,并建了一个60平方米的专用蚕房。去年,他家养蚕5批,卖蚕茧收入8200元。今年已养蚕9批,收入14600元。现在,不仅还清了贷款,人均收入还比去年增收500元。

  广西马山县百龙滩镇龙昌村群众有饲养母猪的传统,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饲养的都是本地品种,效益不高。在开展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后,该村有98户贫困农户申请了贷款,购进良种母猪108头。到今年4月底,通过人工授精配种的母猪已产出第一批猪仔。据了解,这种良种母猪每年可产仔两批,一批有12头左右。按市场价预算,一头猪仔纯收入可达200元。全年按24头计,养一头母猪一年就可获纯收入4800元。效益成倍增长。

  群众观念转变 人人学习技术

  过去,有些群众认为借钱搞生产很丢人,不愿或不敢要贷款。在实施试点工作后,贫困农户通过贷款发展生产,学习新技术,采用新品种,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益,也促进农户转变了观念。

  在忻城县宁江乡龙村,村民世代都种玉米,很少想到用贷款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通过试点后,他们转变观念,申请到户贷款,种植优质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和营养杯种植新技术,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提高了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在,该村出现了“人人学技术,家家办项目”的新局面。

  百色平果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参与开展贫困农户生产技能培训,引导贫困农户实施好生产项目,合理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确保了农村信用社和贫困农户实现“双赢”。

  解决贷款困难 拓宽扶贫道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胡德才介绍说,广西以“四定四不定”(定贴息对象、定贴息方向、定贴息期限、定贴息标准,不定金融机构、不定贷款任务、不定统一利率标准、不定贴息方式)为原则的到户贷款贴息方式,解决了扶贫贴息贷款到户难的问题,缓解了政策性贷款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政策与市场的衔接,同时贷款手续大大简化。他说,扶贫贷款贴息下放地方,不仅打破了政策性贷款独家经营的状况,增强了地方的责任感,而且增强了执行扶贫政策的自主权和监督管理的有效性,较好地避免扶贫贴息贷款“贷富不贷贫”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贴息减轻了农村信用社的收息任务,加上有扶贫、财政和乡镇对贷款使用的配套扶持措施,分担了信用社发放贷款的风险,从而促进了信用社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目前,广西3个试点县已有7971户贫困农户获得贴息贷款,发放贷款金额为3712.07万元。今年,广西将试点县扩大到20个,以帮助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华南新闻》 (2005年10月10日 第一版)

  作者:庞革平 黎经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