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的哥”透支健康赚点辛苦钱(观察·世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0:27 人民网-华南新闻

  2004年2月,北京朝阳区出租车司机王某在驾车行驶途中突然感觉胸闷、憋气,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5月,北京顺义区出租车司机李某,在驾车时突发心肌梗塞,被乘客送往医院抢救途中死亡;

  10月,一辆出租车行至北京东三环农展桥附近时,司机赵某突然猝死,乘客情急之下跳车逃生;

  2005年2月,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桥西北侧的一片荒地里,一名北京银建出租公司的司机被发现猝死在了自己的红色富康出租车中;

  ……

  近期,笔者通过对北京、武汉、南昌等城市出租汽车司机生存状态进行调查了解到,在当前的营运环境下,各地出租汽车司机正在承受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的生存隐忧。部分出租车司机表示,车到期报废了可以重置,可健康却无法挽回。

  就是和家人一起吃顿饭,也都恨不得要“千年等一回”了

  “自从开上了出租车,我们就没有过过正常人的生活。”一群每天聚在一起吃午餐的出租车司机描绘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没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不说与家人团聚,就是和家人一起吃顿饭,也都恨不得要‘千年等一回’了。”

  北京安贞医院的专家介绍,长时间精神紧张、长时间超负荷驾驶在狭小空间里长时间保持坐姿,造成静脉血栓,继而引发肺栓塞是出租车司机猝死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销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劳动法专家强磊一次从外地出差回京,在首都机场打了一辆出租车回家。谁知刚一出机场高速,司机就睡着了,车开始在马路上“划龙”,把他惊出了一身冷汗。而更让他吃惊的是他得知这位司机是从早上5点钟就开始工作到晚上11点,接他的时候已经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

  强磊经过一年时间,通过对北京6家出租汽车企业和200多位的哥的调查了解到,北京的哥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每天超过法定时间6小时;每月工作时间427小时,比法定的252小时多168小时,等于一年工作585个工作日,是法定工作日220天的两倍半。

  “我们这的出租车司机每天8小时以外的时间才是真正为自己干的。”北京一位出租车司机以夏利车为例算了一笔账,他说每月司机须上交公司车辆承租金4300元,缴“三险”230元,汽车每天行驶三百多公里,月油耗为2100元,个人调节税60元,各种罚款和汽车修理费最少各100元,这样每月至少必须支出6890元。此外,公司每周召集半天学习必须参加,每月最多工作28天,再减去这两天不工作的汽油钱140元,司机在28个工作日内平均每天要支出241元,以每小时平均收入30元计,一般8小时才能完成。

  这种情况下,出租车司机只有靠延长工作时间、疲劳驾驶来增加收入。现在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月基本收入在1000到2000元之间,低于北京的平均工资。

  体检属于“掉河里才算洗一次澡”

  积劳成疾,仅仅是出租车行业频发猝死事件一个方面的原因。在工作过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饿”成疾、积“尿”成疾,已导致了我国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身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去年10月,北京普京医院对233名出租司机进行了体检,体检结果非常令人担忧:患有前列腺肥大的占43%,高血压的占38%、肥胖病的占32%、高血脂的占31%、患腰椎、颈椎病的占31%。许多司机身患数病,完全合格的体检报告不到20%。

  而根据免费为出租汽车司机体检的南昌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情况显示,疲劳综合症、胃病、前列腺疾病、腰腿综合症等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的职业病。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吴海根说,参加体检的6000多名司机,多数都有不同的疾病,患一种以上疾病,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司机高达40%以上。

  “车是年年都要检,但我们司机的体检那就要算是‘掉河里才洗一次澡’了。”北京出租车司机高杰文说,“这个行当就是吃老本,等身体毁得不行了,就被自然淘汰了。”

  经济负担偏重精神压力与日俱增

  “运营出租车是一个技术含量不高的营生,行业门槛很低,所以,出租车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没有很高的文化,但这一行却又是一项很细的活。”在武汉开了10多年出租车的李佩红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们天天开车在路上跑,哪会没有磕磕碰碰,但我们任何一个司机都经不起大的磕碰,时时处处都得谨小慎微。”她介绍说,在她这些年的出租车生涯中,亲眼目睹了很多司机因为一次大的交通事故而倾家荡产,最后不得不退出这一行业的。

  今年40多岁的武汉的哥孙必胜说,从事出租车服务的司机大多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一般都是企业下岗工人或郊区农民,一辆出租车运营收入大多是一两个司机全家的生活来源,所以,我们只要上路,心里都明白自己不能有任何闪失。他说:“只要一出了大的纰漏,就等于砸了一家人的饭碗。”

  一些司机对记者说,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趁年轻抓紧日夜奔波,尽可能的多赚点,及早结束这“如履薄冰”般的生活。

  (据新华社)

  《华南新闻》 (2005年10月10日 第二版)

  作者:熊金超 曾曦 李志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