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身体有病根儿在心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2:54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健康特快

  今天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其涵义在于,强调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强调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协调和统一。

  60%病人“心病”导致躯体不适

  春节前还老而弥坚的老张节后居然成了病猫,下不了床,喘不上气,按他自己的话说,“离见马克思不远了”。送到医院检查一通,医生说没病,奇怪!怎么回事?

  原来,身为工程师的老张本是单位的顶梁柱,一转眼到了退休的年龄。今年春节过后,无官一身轻的他从湖北老家来郑州投奔儿子。谁知道,天伦之乐没享几天,病魔差点要了命:一开始是全身乏力、烦躁不安,接着是失眠,最后躺在床上不能动,一动就心慌、胸闷、气短。他自己犯嘀咕:这心脏病可不轻。

  儿子带他到医院做了检查,连24小时心电监护都做了,不过是常见的早搏,没什么严重心脏病。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心脏中心苏慧敏副主任医师给老张下了诊断:是心神经症,所谓的“心脏病”,根子在于心理问题。老张退休后地位发生改变,心理上落差大,再加上从湖北到郑州生活环境的改变,让他处处不适应,心理上的问题不断“淤积”导致胸闷、气短等“心脏病”症状。对病情的过分担忧又加重了症状,以致卧床不起。

  一位老太太堪称和老张同病相怜。该院消化内科张照兰主任医师说,这位老太太一直胃痛,人也日渐消瘦,在一年内央求医生给她做了4次胃镜,不过是浅表性胃炎,没啥大毛病。最终发现老太太有严重焦虑情绪,总害怕是胃癌。张照兰告诉记者,因心理问题导致躯体不适的病人多达60%。

  男儿有泪也要弹心理压力要及时宣泄

  上面说的病人是在故意夸大自己的病情吗?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胡雄称,这叫做心身疾病,就是心理上的问题表现为躯体上的症状,如果人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无法宣泄,就会转化为头痛头晕、呼吸困难、心慌心悸、呕吐腹泻等症状。

  心理、身体为何联系如此密切呢?其实人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人体神经递质会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身体上的症状就随之出现。

  胡雄说,中美两国人群表达抑郁情绪的方式截然不同,中国的文化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努力压抑负面情绪,但身体的不适可以表达,因而中国人宁愿承认“有病”,也不愿说自己有心理问题。这也是目前心身疾病“流行”的原因。

  其实早在5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对“健康”的概念下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正是对此认识不足,才导致一些心身疾病患者走了很多弯路。

  一名30多岁的男性患者从十几年前就身染多种疾病:从县级医院到市级、省级大医院,治好了消化不良,又头痛不止,按下葫芦浮起瓢。最后辗转来到郑州八院,带来的检查单订起来比三本辞海还厚,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可他坚信自己有病,只不过没查出来而已,因为他头晕、失眠、心悸、呼吸困难、便秘、拉肚子……其实他是癔病症。经询问得知,他从小就固执内向,总是求全责备,生活中的矛盾化解不开,于是总怀疑自己有病。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解决问题,胡雄说,对这些病人,使用抗焦虑药物是必要的,但心理上的疏导治疗更重要。经过心理治疗,病人高高兴兴地出院了。

  身患重病宣泄情绪有利恢复

  某些身患重病的病人也会伴随严重的心理障碍,忧心忡忡的情绪会严重干扰治疗的效果。一个50多岁的肝癌病人患上了严重的睡眠障碍,本已虚弱的身体眼看要撑不住。他和医生交流时表现得很平静,从拿到诊断书没掉过一滴泪。他说:“天上掉砖头,砸中我,活该我承受。”

  医生问他为什么如此平静,他回答:“上有老下有小,我不能哭,不然家人会受不了。”可从确诊那一天就常从梦中惊醒,最终夜夜失眠。

  心理医生采用“煽情”的方法,把他的痛苦激发出来,又采用“共情”的方法,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病情和家庭情况。他大哭了一场,当天晚上睡得就很好。

  胡雄说,中国人面对困境强调“节哀顺变”,但负面情绪积蓄太久,容易生乱,要懂得适宜地宣泄,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如何宣泄不良情绪

  一旦有了不良情绪,堵不如疏。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胡雄副院长介绍,可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宣泄不良情绪:

  一、向自我表达一旦面对困境,就告诉自己这是应该痛苦的。如上司错批评了你,你就接纳这份痛苦,不能一味回避它。

  二、向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表达

  用倾诉的方法将内心受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排出痛苦,一身轻松”,别让内心再受煎熬。

  三、向环境表达如夫妻吵架后,有的妻子把平时舍不得买的衣服买回来,或者出去旅游、听音乐会,这都是向环境表达你的不良情绪。日本一些公司设了个发泄屋,里面有高层、中层等各级“领导”的橡胶塑像,下属可拳打脚踢,进行发泄,这也是向环境表达的一种方式。

  四、将不良情绪升华为崇高的追求

  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努力使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国内外的音乐家都选择了这种“升华”,如阿炳失明后不向命运低头,创作了《二泉映月》,贝多芬丧失听力后创作了大量不朽的名曲。记者刘坤责任编辑:任远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