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激情刀作笔 传神刻拂俗(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4:0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激情刀作笔 传神刻拂俗(组图)
拉萨舞步(留青竹刻)

  徐秉言作

  宽敞的客厅,回响着腾格尔那意境深远、带给人强烈震撼的《天堂》,徐秉言凝神静听。歌声里那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气贯长虹的气势,将他带进了广袤的大草原。他说,艺术是相通的。雕刻也一样,首先要达到那种境界,才能操刀镌刻。年过花甲的徐秉言,全然没有这个年龄的迟缓,体内充盈着与生俱来的艺术激情。

  徐秉言的父亲徐素白是江苏常州上世纪著名的留青竹刻家。他从小耳濡目染,10岁练习书画,还练就了过硬的雕刻基本功。高中毕业后,直接被一家工艺雕刻厂聘为技术员,整整9年,从技术员到产品设计师,从车工到产品模子的设计雕凿,他干得样样出色。手上磨出了厚厚一层茧,雕出的小工艺品件件都成了精品,以至于放在橱窗里的样品每次都被人偷偷拿去收藏了。最后他的技艺纯熟到能够边讲话边雕刻,而作品照样精美。有一次参加省工艺美术比赛,他特意到山上取回松树叶子做比照,终于将一颗5米高的塑料五针松“种”得惟妙惟肖,获得全国轻工产品展特等奖。后来,这棵“树”卖了13万元。1977年在无锡轻工业大学美术理论的学习,更使他如虎添翼。十年磨一“刀”,他终于开始了竹木雕刻的创作生涯。

  “宁可一世无名,不可一刀无神。”早年立下的誓言,使他梦想成真。徐秉言不仅将鸟语花香、草木风雪罗列于胸中,体验山水之情意,达到“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适源”的佳境,他还将雕刻技法和中国画融为一体,将感情倾注于刀尖,在竹面和红木上,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挥洒得淋漓尽致,气韵生动。中国画最重要的是笔墨线条的锤炼,而这一点在竹子或红木上表现尤其困难。长期以来,他不仅揣研古人的笔法韵致、氤氲气度,而且通过超出物象之外的艺术运思将其诗化。他的山、水以至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是生动线条的表达,也抵达了山水花鸟的奇妙变幻之境。

  起源于唐代的留青竹刻在浅刻、浮雕等技法中是最见功力的一种。它以红色竹肌为底,利用竹子表面0.1-0.2毫米厚的一层竹青再现书画作品丰富的层次感和笔情墨意。徐秉言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写实刻法,而且首次运用写意,使竹刻作品更有书画的神韵。在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徐秉言发现,竹刻中最能体现书画笔墨韵味的是阴刻,如果将阴刻的方法应用到红木上,其色彩反差更大,更有视觉效果,更能逼真地表现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结合浅刻艺术,徐秉言独创了“红木浅刻”的艺术门类。

  自画自刻的《秋之歌》是他写意留青中花鸟类的代表作。一片硕大的芭蕉叶从上端披挂而下,占了整个画片的一半,整个芭蕉全是泼墨的大写意,它的上半部分有若干竹叶点缀左右,虚实相间,实处多留青,虚处透出浅淡的肌红之底蕴,更富朦胧意境。右下方一峭立的山石和几撮小草亦是大写意,但极富层次感,连山石的纹路走向都历历在目,最妙的是屹立于石之巅引吭高歌的鸟儿,却是一片写意中的工笔,连羽毛都刻得细致入微,根根可数。日本著名作家池上正治拜望徐秉言时高兴地说:“亲眼看到了竹子上的艺术世界,精美到了极点,令人难忘。”

  1994年起,徐秉言身上忽然爆发出一种亢奋的创作热情,红木浅刻“江月何年初照人”等10件作品刊登在香港的《中国文物世界》;1995年9月,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2002年11月,红木浅刻《苏东坡行乐图》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获银奖;2003年10月,他被国际竹藤组织和中国竹产业协会组织的专家评审团授予“中国竹工艺大师”称号。

  他最喜欢的一帧红木浅刻是他自画自刻的《大白菜》———两棵纯净洁白、形态逼真的大白菜,倾注了雕刻家热爱家乡的纯朴情怀。他说,真正的艺术应能使人的灵魂荡涤净化。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把人从世俗的酣睡中唤醒,建立一个清纯的社会氛围。他身体力行,无偿为李公朴故居雕刻李公朴画像,为吴稚辉纪念馆刻红木对联,为公园雕刻对联和匾额。2000年,中国佛教协会邀请他为《中华佛教2000年》雕刻金丝楠木封面,他欣然应允……下一步他将自筹资金,在家乡江苏武进鸣凰创办常州竹刻研究中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竹木雕刻人才。他对雕刻事业始终激情满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0月10日 第七版)
激情刀作笔 传神刻拂俗(组图)
鱼鹰图(红木浅刻)

  徐秉言作

  润色(留青竹刻)

  徐秉言作

  作者:王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