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妙手绘得绿意浓:从山西农业综合开发模式透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4:11 山西日报

  昔日的不毛之地,现在绿树成阴,过去的荒山秃岭,如今瓜果飘香。金秋时节,从大同盆地到汾河滩涂,从太行山麓到滹沱河畔,记者看到一个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如同撒在三晋大地上的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光芒。安居乐业的农民亲切地把农业综合开发称作是“老百姓的大拇指工程”。

  山西是一个自然条件不具优势的省份,农村落后和农民收入偏低已经成了建设和谐

社会最薄弱的环节。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决策,自1990年在我省批准立项后,就在选定适合开发的项目区内,通过人力、物力、财力“一揽子”的配套投入,农、林、水、电措施的综合实施,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结构调整、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全省逐渐形成了区域规划、综合治理、科技引导、产业拉动、调产增收的开发模式。经过开发后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力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可持续发展势头强劲。

  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生产基地为目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

  秋日的应县龙泉村是一片迷人风光,块块田成方,条条路相通,绵绵渠相连,一眼望不到边的胡萝卜绿缨在微风中此起彼伏,欢迎着远方的客人。村党支部书记刘建银告诉记者:“原来村里水难引、机难进、人难行、苗难长,村民没有心思种地,成天上访告状,是远近有名的告状村。1999年龙泉村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累计投入资金180多万元,打井、架线、栽树、修路,农业基础条件的根本改变,玉米的产量翻了一番。村民们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调整结构种植了5000多亩胡萝卜,亩均收入3000元,还带动了市场中介、贮藏、运输、加工等相关产业,现在龙泉村已经变成了‘三晋胡萝卜第一村’。”

  沿大运高速一路南行,雁门关、滹沱河、汾河滩、黄河滩,一片片荒芜滩地经过农业综合开发“变”成了良田沃野。草肥苗壮,荷花飘香,很难再想到昔日杂草丛生的凄凉。从农业综合开发在山西立项实施以来,全省已完成了598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开垦宜农荒地75万亩,项目区达到了田头有路、灌溉有渠、排水有沟、控制有涵、交通有桥。据开发办的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农业综合开发后的滩涂地和中低产田,节约了水、电、劳动力,每亩还能增产250-900公斤,全省各项目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了11亿公斤。

  为了将有限的开发资金真正落实到具有发展潜力,切实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成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源动力的项目区,开发部门将现行的项目审批制改为招投标制,同时推行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公示制。即申报项目要有初期的规划、勘测,要制定设计任务书和工程预算,然后实地考查、评估,再参加公开的项目招投标,现场打分确定立项。项目实施后工程建设和大宗物资供应也要按招投标制进行,并聘请专业监理师进行监理,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现在项目招投标制已经成了农业综合开发的一大特色,仅2004年全省就有40多万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自愿书上摁上手印,作为立项文件参与招投标,形成了农民自主搞开发的良性循环。

  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科技引导、调产增收,发展服务型、经营型的品牌农业随着农业

  综合开发脚步的悄然迈进,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平了,井多了,渠好了,树也茂盛了,农民大搞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农业综合开发也向精深开发转变,重点扶持项目区的优势农产品和高科技农产品建设,建立起了一大批基础雄厚、辐射面广、有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科技开发的龙头企业。

  曲沃县绿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集生产、保鲜、加工、包装、贮运为一体,他们生产的纯天然无公害果菜,已有14个品种被国家绿色认证中心认证。在太子滩、西海设施蔬菜示范区,人均增收已达1200元。菜农悄悄地告诉记者,“我们这是产供销一条龙,种的菜一点也不愁卖,菜贩子还请俺吃饭哩”。介休市用农发资金扶持的聚兴养殖加工有限公司,以企业带基地联农户的方式,加强了介休市产供销,贸工商之间的有机衔接。农户原先养一头猪只能挣到150元,现在从子猪供应、技术配料到防疫都有人管,一年能出栏400多头三元猪,纯收入9万多元。

  仅2002年到2004年,全省投放于农业产业化的项目资金8亿多元,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70个,新增总产值13.7亿元,带动16.2万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864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转移。龙头企业将中国农科院、北京农大等科研院所作为依托单位,在集中重点建设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打造出一大批有当地特色的精品农业,在我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的92个绿色产品中,有50个出自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省实施15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项目区人均收入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高出280元左右。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赵建生主任说:“为了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照到农业、农村特别是农民身上,开发系统采取高透明的资金运行方式,例如对承包工程,自营工程实行的县级报账制,严格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设立农发资金专户和有偿资金专户,不但多渠道地保证了国家资金投向合理合法,还充分调动了老百姓自主开发的积极性,也为今后涉农资金的整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以改土治水、强化生态为目标,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建设生态型、资源型的特色农业

  位于马沟流域的汾西县永安镇,方圆十里八村,沟壑纵横,再加上建在沟底的煤焦企业,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果园进不去,地外没有一条可走的路,常常是眼睁睁地看着果子在地里一个个地烂掉,就是运不出去。2002年马沟流域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工程,在沟道以坝系建设为基础打坝开渠,在垣面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径流农业,在瘠薄地和荒陡坡地以培育林果产业为重点推行林粮、林经、林草间作,在村庄发展“四位一体”的庭院生态模式。一年的治理后,沟壑中果园的亩产量由原来的250公斤提高到了1000公斤,到了每年的成熟期,还成了时新的“农业旅游”区。

  类似汾西的生态建设项目,太行山绿化工程、重点流域的水土保持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和土地复垦项目的先后综合开发,使我省近三年内农田林网防护面积就增加1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提高到了15.4%。创造出了“山底建成吨粮田,山腰坡改种果粮,山顶陡坡还林草”的山区立体开发模式。

  为了确保已建成的农业综合项目正常运转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开发部门及时明确项目区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通过拍卖、转让、租赁等形式,形成了运行收益自我积累、滚动开发的机制。如今项目区内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业生产的后劲增强,实现了生态建设、生态管护与农民增收相互结合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将资金、技术、生产资料和生态环境等资源要素,按照农业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进行整合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创造了一个个特点鲜明、具有推广价值的农业典型。其创新的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改变了以往农业投入不足,打了井配不上套,配了套没修好渠的半拉子工程和单一建设的撒胡椒面工程,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本报记者白续宏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