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架起沟通桥梁(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特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5:1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邹德浩

  隶属联合国大会和会议事务管理部的口译服务处共有113名口译工作人员,语种包括英文、法文、中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6类,负责中文口译的有23人。不久前,记者采访了联合国中文口译专家朱敬文女士。

  中文口译就是把发言者讲的中文译成外文或把外文译成中文,通常有“同传”和“交传”两种。“同传”即是戴着耳机,进行即时翻译,容不得译员有多于几秒钟的思考时间。“交传”则需较强的速记本领,等发言人讲完一段后,再译成另一种语言。“同传”工作在联合国总部多处于一线,因此,压力、节奏和脑力劳动的强度更大。

  通常,每个口译小组由3人组成,每工作20分钟轮换一次,为的是保证翻译速度和质量。在联合国各会议厅两侧,有两排面对会场的玻璃窗,玻璃窗后面的小工作间就是口译员的“战场”。每个工作间不足两平方米,坐进去3个人就挤得满满的。

  朱敬文很喜欢自己的口译工作。她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员,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那就是扎实的中英文功底、敏捷的思维与反应、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职业道德。完成好每一次“同传”任务必须做到两条:一是事前认真准备,二是不间断地“跟会”。她认为,任何“高级翻译”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都有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必要。曾担任中文口译处负责人的朱敬文,对自己和同事都有同样的要求,除了每天要上“人民网”及相关网站跟踪中国的形势变化和语言变化外,日常工作中也要提前准备好各种资料,即使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轮休的两个人也要“继续跟会”,以防再次上岗时出现“脱节”。

  朱敬文回顾了30多年前刚刚从事口译工作时的情景,讲述了让她刻骨铭心的一次教训。当时,有个提案要表决,初出茅庐的朱敬文因过于紧张,把会议主席说的“反对”(against),听成了“再举一次”(again),结果已投过“赞成”票的中国代表再次举手时,被某国代表抓住了把柄,要求中国代表在“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的问题上给个说法。从那时起,朱敬文不管内容多么熟悉,身体多么疲乏,只要一进入“战场”,就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认真捕捉耳机中的每一个信号,力求迅速、准确、清晰地把发言人的讲话翻译过来。

  近年来,由于要发言的代表太多而会议时间又有限,大会和各主要委员会纷纷限制发言时间,这就增加了口译的难度。多数情况下,重要的发言稿会提前送到口译箱,译员准备的时间长短不一,但开会时,译员还是要根据发言人的讲话速度和脱稿情况,随时调整听、读与译的侧重程度。如果遇到语速极快或脱稿的发言,工作间内就会出现边听、边译、边看稿的“三紧张”场面。

  联合国的“同传”是一个挑战性很强的职业,在年复一年的口译工作中,也有让朱敬文感到欣慰的精彩时刻。一次,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张义山大使发言,稿中引用了“叶公好龙”的典故。由于朱敬文上午与同事认真阅读了讲话全文,从而把“叶公好龙”翻译得十分传神,保证了下午上阵的口译铿锵有力。

  在联合国从事中文翻译30余载,朱敬文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对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回忆早年的联合国中文口译工作时,朱敬文深有感触地说,口译服务工作在联合国一成立时就有了,但工作人员只有10多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前,中文口译几乎无用武之地。如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代表在正式场合的发言和表态的增多,中文同声口译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了,中文口译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报联合国电)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10日 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