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没有奥斯卡中国电影遗憾吗(聊天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5:29 环球时报

  今年是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追忆似水流年,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尽管靠《红高粱》、《霸王别姬》等影片获得柏林、戛纳大奖,但在国际影坛上依然处于尴尬地位。在各国影人比拼的奥斯卡金像奖上,除了李安以《卧虎藏龙》拿过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外,其他影片可谓命运多舛:张艺谋以《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获得提名,但都铩羽而归,《十面埋伏》也一样不如意;陈凯歌《霸王别姬》则败给《四千金的情人》;李安《喜宴》、何平《天地英雄》都曾获得提名,但最终与小金人失之交臂。

  《卧虎藏龙》获奖之后,一批武侠片跟风而上,然而花拳绣腿的功夫却再也不能博得奥斯卡的垂青。《英雄》、《十面埋伏》和《天地英雄》都可以说是按照国际大奖的标准量身制作的:强大的演员阵容、恢弘的历史场景、精致的细节表现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仅仅靠表现形式上的民族化并不能给中国电影带来好运;缺乏批判意味、底蕴差,人物塑造上欠缺魅力,演员表演浮于表面,这样的影片不能让本国观众产生共鸣的话,又如何去叩开奥斯卡评委们的心?

  放眼亚洲,伊朗电影的独树一帜,韩国电影的本土追求,日本电影从小津安二郎到北野武一贯坚持的民族风格,都在昭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看看韩国同道的成绩单不难发现:《八月照相馆》、《触不到的恋人》等爱情片流畅而又精致;《太极旗飘扬》、《生死谍变》等史诗片气势恢宏又刻画人性;而《空房子》、《萨玛利亚女孩》、《漂流欲室》等影片则细描出人类情感的回归,给人以震撼和惊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电影也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做出骄人业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电影、80年代初的反思电影、第五代早期的文化电影等等,都曾是中国电影的骄傲。如今,如何找回这些曾经失落的东西是摆在中国影人面前的问题。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不能只重技术而忽略人文。着力表现人性的复杂与深奥,通过人物揭示社会矛盾,真正表现出使世界各民族观众都能产生共鸣的东西,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方向。

  此外,中国电影创作脱离市场,也是与国外影片抗衡时败下阵来的原因之一。以第六代导演为例,在漫长的“地下”生涯中他们走了太多弯路,这使得他们普遍缺乏对电影市场的判断,在创意和制作上差强人意。《紫蝴蝶》、《世界》、《青红》等影片票房的不理想就暴露了中国电影在面对市场时的缺陷:缺少真正丰满、吸引人的故事,电影语言大都不够流畅、自如,这也是中国电影“难看”的客观原因之一。

  相比欧美同时代的影人,像《杀死比尔》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暗流》的导演马修·卡索维茨等人,恰恰是把握电影市场脉搏的高手,他们懂得如何让观众的情绪跟着情节起伏延伸,因此才能够制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环球时报》 (2005年10月07日 第十七版)

  作者:孙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