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阳江刀剪:用文化锻造灵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9:01 南方日报

  从隋唐至今,拥有历史一千四百年 成行业之都,占了全国产量六成多

  阳江刀剪:用文化锻造灵魂

  文化建设大潮观

  ⒂阳江刀剪文化

  核心提示

  阳江刀剪业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由此也衍生出了深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刀剪文化。刀剪业与刀剪文化相伴相生,一路走来,使阳江刀剪历经千年不衰,从上世纪末开始更是强势崛起,超越所有对手,成为全国刀剪行业的领军者。阳江也由此成就“中国刀剪之都”。在新的形势下,产业对文化提出了要求,根基深厚的阳江刀剪文化,势必要为阳江刀剪业实现新跨越提供至关重要的动力。顺应这一要求,阳江市提出了打造阳江刀剪文化的一系列举措。

  大潮走笔

  让文化引领产业前行

  “企业搞文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急功近利之事。只要扎扎实实去做,文化会来到你身边,无形的收获也会来到你身边,最终是企业获得升华和发展。”近日,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回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的这番话,表明他已领悟到: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对产业而言,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最终决定力量的因素。

  阳江刀剪产业称雄全国。近百亿元的年产值,占了全国半壁江山还多。表面上看,这是近20年来阳江刀剪业质量技术进步及产业集聚的成功。但深究一层,阳江相沿1400多年的刀剪行业发展历史,传统刀剪文化的氛围,做刀人对“做一把最好的刀”的孜孜追求,则是阳江今天发展成为“中国刀具之都”的基因和内驱力。

  或许可以说,在新经济时代以前,文化对产业的影响是比较间接、内敛的。在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文化因素与生产力因素的分野非常明显。锤子是锤子,书画是书画;产业是产业,文化是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今天的高度。

  如今,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代文明进步的一个主题,这使得经济发展中也融入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也就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要素的必要选项,其具体表现就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即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产业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化”的最直观表现。所以,当以“十八子”为代表的阳江刀剪实行个性化、人性化设计,当阳江刀剪企业开放自己一直秘而不宣的造刀技术供游客观赏,当阳江刀剪产品越来越融入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越来越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时候,我们发现:即使在经济并不算发达的地区,经济的“文化化”也已经有了表现的舞台。而在我们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化”的花蕊就吐得更艳了。

  洞悉到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张德江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谈到文化与经济互动时,他深刻指出:“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发展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

  这是一个与时俱进、充满创新精神和令人振奋的决策。这表明我们党和政府已经形成了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自觉”,今后的经济发展将会是经济与文化互相交融发展的新局面,文化将引领经济和产业前行。

  这无疑需要一批经济发展中积极的“文化自觉者”,包括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企业员工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行动。他们心中都清楚,对文化敬而远之、只见金钱不见人的“纯种经济动物”将越来越式微,充满文化和人文情怀的企业和经营者将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新时代的阳江刀匠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研读的文化经济标本。

  文化视野

  “中国第一刀”扬眉出鞘

  “好剑,好剑!”日前,阳江市政府赴广州举办第四届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前夕,向嘉宾们展示了当地刀剪业龙头“十八子”委托最好的工匠加工打造的“天下第一剑”,赢来了声声喝彩。植根于1400多年悠久历史的阳江刀剪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天下第一剑”的光芒中闪现。而这种地域特色文化,今天又成为当地政府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五金刀剪产业的一大利器。

  刀剪之都崛起地域文化传扬

  目前阳江市拥有1400多家五金刀剪企业,产量占全国的64%,出口量占全国的83%。与此相伴相生的是,阳江刀剪文化已成为地域特色文化的一朵奇葩。

  多少年来,“王麻子”、“张小泉”作为中国刀剪业最响亮的传统品牌,声名流传于大江南北。在它们炫目的光芒下,一直没有其他牌子堪以名动神州,走向世界;当然也没有任何一地的刀剪文化,足以撼动这两棵大树。

  可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匹“黑马”冲到了它们身边。以“十八子”为代表的“阳江刀剪”,挟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渐渐为世人所认识,所瞩目。世人终于明白:一直处在“王麻子”、“张小泉”光芒之外的“阳江刀剪”,其实也有不同凡响的传统和实力。世易时移,在市场经济勃兴的今天,“阳江刀剪”已经在产业上全面超越从前的“超级对手”,在文化影响上也主动出击,占据新高点。

  自1998年以来,阳江一口气摘取了“中国刀剪之都”、“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这4块份量最重的刀剪业牌匾。最新数据表明,目前阳江市拥有1400多家五金刀剪企业,产量占全国的64%,出口量占全国的83%。自2002年以来连续举办3届国际性刀剪博览盛会后,阳江日益成为我国日用五金刀剪生产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展览中心和配送基地,成为我国刀剪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现在的“中国第一刀”,已经非阳江莫属。

  与此相伴相生的是,阳江刀剪文化,已成为广东众多地域特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阳江的刀剪生产有意识地融入了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千年相沿的刀剪文化在阳江得以发扬光大,并成为阳江建设“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内容。

  行业发展悠久历史底蕴深厚

  公元646年,冯盎去世前嘱咐儿子把生平所用八十二角鹅眉宣锦大刀葬在身边,现在阳江的刀剪业者就把1400多年前的这件事作为阳江刀剪的起源。

  据作家、民俗学家、阳江市文联主席冯峥介绍,阳江刀剪历史源远流长。他向笔者讲述了两件事。

  古代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的丈夫冯宝是阳江人,其孙子冯盎在隋朝当过宋康县(今阳西一带)县令。史书上说他“少有武略将才”,隋炀帝伐辽东时,他是左武卫大将军。唐初,冯盎曾任武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封越国公、耿国公。公元646年他病死,葬于阳江城内北山脚下。清《冯氏族谱》记载:“……冯大将军之墓将生平所用八十二角鹅眉宣锦大刀纳于冢中”。

  这把大刀据传是公元612年冯盎随隋炀帝伐辽时,委托在阳江北甘山下打铁造刀的工匠麦可信和他的儿子麦崇喜赶制的。两名工匠经过82次试验,偶然悟出了淬火秘技,终于造出了一把软硬适中、削铁如泥又不卷刃的大刀。为了铭记这82次试验,父子俩在这把108斤重的大刀上锉上82道波浪形饰纹,并修饰成鹅鼻状,装上酸枝木柄,辗转交到了冯盎手上。此后冯盎就手持这把大刀南征北战,伴随终生,所向披靡。去世前,他嘱咐儿子把这柄心爱的大刀葬在身边,即现在的阳江市区北山脚下。而现在阳江的刀剪业者,则把1400年前的这段佳话作为阳江刀剪的起源。

  第二件事则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有关。从2000多年前开始,这条海上丝绸、陶瓷贸易之路就日渐兴盛,阳江正位于这条路线的必经之处,成为重要的补给港和中转港。这造就了阳江古代发达的造船业,当时的船坞就设在境内洲头、马洲、石觉头、三铺街一带,现在阳江许多地方还有古代船坞的遗迹。造船业的发达,派生出许多附属行业,打铁制刀就是其中一行。

  造船时,刀、斧、凿、锯是首要工具,铁钉是万不可少的原料,船上的铁锚、铁链等一切铁器用具也都少不了,因而,当时阳江最发达的行业就是打铁。小小阳江城,当时遍布着打铁铺。如今阳江城内还有一条打铁巷。到了后来,有了专门的比手工先进的制造厂,阳江便剩下适应家庭作坊制造的铁钉和小刀制造两项。

  那时制造铁钉和刀具的家庭作坊主要分布在漠阳江边三铺街、大埠头、大闸、西濑一带。“炉红烟熏,锤声叮当”是当时阳江民俗一景。由于小刀比铁钉利润更大,后来小刀和刀剪制造便蓬勃发展,成了阳江的优势行业。如今更发展到现在全国有名的刀具王国。

  这两件事互相印证了一个事实:至少在1400多年前,阳江刀剪业便已兴盛。

  漫漫千余年,打铁造刀行业深深影响了阳江的地域文化。以往阳江人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都喜欢买一把新的“大利”(大、小刀),图个吉利。还有一种民间习俗“破蔗”,把一根甘蔗竖在地上,参赛者持刀砍落,刀砍到什么地方,这段甘蔗就属于他。这是当年许多阳江农村孩子的游戏,后来也曾流传到周边一些地方。这种习俗,与阳江盛产质量上乘的刀具大有关系,人们也以拥有一把好刀自豪。

  产业融合文化文化锻造灵魂

  “十八子”制作了《阳江刀发展史图解》和阳江刀剪制造的专题片,并计划建设全国性的刀具文化博物馆,把阳江造刀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阳江刀剪产业经过历史上和近现代的发展,要更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势必要实现刀剪产业、企业、产品与文化的融合。

  洞悉到产业文化的发展趋势,阳江市委、市政府近年提出了刀剪文化的新命题,将它列为阳江十大特色文化之首。连续4年举办国际刀剪博览会,既着意发展刀剪经济,亦兼顾弘扬阳江刀剪文化,向全国乃至世界扩充阳江刀剪文化的影响力,反过来又促进阳江刀剪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举办各种各样的公益文化活动,鼓励刀剪企业和民间打响“刀剪文化牌”,也是阳江市委、市政府的一着棋。

  作为阳江刀剪业旗舰的“十八子”,近年充分利用阳江特有的旅游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等,促进阳江刀剪文化成形。“十八子”抓准游客对地方特色产品需求的心理,在交通要地开设旅游饭店和专卖店,让一批批游客认识和购买阳江的刀具和其他特产,把阳江刀剪文化带到五湖四海;作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十八子”将其刀剪的生产流程和悠久历史等开放式地展现给游客;“十八子”还高薪骋请名师制作《阳江刀发展史图解》和阳江刀剪制造的专题片,并计划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刀具文化博物馆。

  同样,阳江刀剪业的名牌企业“银鹰”、“永光”等,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也很自然地向文化靠拢,通过刀剪产业与文化的融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在阳江政府、企业的合力推动下,尽管刀剪产业与刀剪文化融合的好戏才刚刚开始,但两者的交融,必将许给阳江刀剪一个灿烂的未来,为我省的文化经济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高端访谈

  阳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桂雄:

  刀剪文化列入十大品牌之首

  问:请您概括一下,阳江刀剪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冯桂雄(下简称“冯”):我们提出阳江刀剪文化这个概念,还是近几年的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在不断摸索和完善。我们试图这样概括它:以阳江地区悠久的刀剪业发展历史、独特的刀剪制造工艺和刻苦、坚韧、创新的行业精神为核心,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阳江地域传统文化和现代进取创新精神于一体的区域特色产业文化。阳江刀剪文化的发展经历过隋唐、清朝、上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等辉煌时期,目前正迎来最新、最有活力的大发展时期。在自身刀剪文化传承发展的助力下,阳江刀剪终于以其产业规模、产业集聚程度、科技创新、市场占有率、外延影响力等优势,引领全国刀剪业发展潮流。因此,阳江刀剪文化不仅体现了阳江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体现了务实、进取、创新、开放的阳江人精神。

  问:如何评价阳江刀剪文化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冯:阳江文化底蕴深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刀剪文化、风筝文化、漆画艺术、渔家文化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刀剪文化堪称龙头,也是外界认识阳江文化的一扇“窗口”。改革开放以来,阳江刀剪业蓬勃发展,成为阳江工业的重要支柱,对阳江经济的“原始积累”和起步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阳江刀剪文化,不仅大大提升了阳江的知名度,丰富了中国和世界刀剪文化的内容,而且将带动阳江传统特色文化与经济进一步融合,推动阳江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问:阳江市今后如何打造刀剪文化?

  冯: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刀剪业,为发展阳江的刀剪文化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阳江刀剪知名品牌,让它们成为打造和传播阳江刀剪文化的重要载体。三是举办国际性的刀剪博览会,既为五金刀剪业提供全球性的平台,又作为新的载体为阳江刀剪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目前,阳江刀剪文化被列入阳江“十大文化产业品牌”之首,纳入阳江市文化名城建设“五个十”工程。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也被列入广东建设文化大省规划中重点培育和发展的11个全国和世界性会展品牌。今后,阳江还将不遗余力地打造和“擦亮”自己的刀剪文化品牌。

  记者手记

  建特色博物馆传播窗口文化

  阳江作为粤西新兴滨海城市,近年来非常注重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形象获得了很大提升。综观阳江的几大城市品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中国公益明星城市、中国刀剪之都、中国风筝之乡、中国诗词之市等,其实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最有文化带动力的,还是“中国刀剪之都”这块牌子。

  营造“窗口文化”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阳江的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未来十大文化支柱产业就包括刀剪文化、风筝文化、奇石文化、漆画艺术、编织文化、渔家文化等,都是颇有地域特色、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的。这些地域文化,需要一个“窗口文化”统领,它必须历史积淀深厚、融合其他文化的能力强、带动能力强、对城市形象的影响深。笔者认为,刀剪文化有1400多年历史,刀剪产品、刀剪企业、“刀博会”又可作为地域文化其他品类的良好载体,对阳江的经济、文化带动能力又强,一直以来又深深影响着阳江的城市形象,因而可作为阳江地域文化的“窗口文化”。

  需要“固本强基”

  阳江刀剪文化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但要成为“窗口文化”,则还要进一步夯实和扩充。记者日前在采访中感到不少刀剪企业仍满足于“小作坊”状态,认为文化离他们太远,对刀剪文化并不“感冒”。只有“十八子”和少数大型刀剪企业,能够自觉地以文化为己任,把文化力内化为竞争力,积极推动刀剪文化发展。而业界、学界、民间对刀剪文化的研究仍然十分欠缺,群众还没能很普遍地受到刀剪文化的熏陶。

  另外,目前阳江已有风筝、漆器、粉酥等官方或民间建设的特色博物馆,但还没有一个刀剪文化博物馆。举办阳江“刀博会”的中国刀具城会展中心还嫌简陋,且没有突出或兼顾传播刀剪文化的功能。这些都应该加以完善,使它们成为进一步扩充刀剪文化的群众基础和向外传播的阵地。

  总策划:杨兴锋

  统筹:陈志红 陈志

  撰文:本报记者 张建明

  通讯员 邓永鸿

  摄影:本报记者 张建明

  图:

  阳江人把“做一把最好的刀”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阳江刀剪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阳江的中国刀具城会展中心。

  一位参加阳江刀博会的“老外”迷上了当地根基深厚的刀剪文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