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心身健康 才能一生幸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10:3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心身健康才能一生幸福(图)
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正在给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文/图记者杨小明实习生吕游

  今天是第1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在今年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有关专家指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协调统一,全面完整的生命健康才能保证一生的幸福———

  现状精神疾病逐年上升

  “不论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精神疾病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昨天,西安精神卫生临床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谭全
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精神疾病的现状。

  谭主任说,各类精神疾患和心理行为问题等精神障碍是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及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总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由1982年的12.69‰上升至13.47‰。据推算,目前各种重性精神病人约100万人,还有约600万癫痫患者。

  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负担正在以显而易见的势头增长,据推算,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行为问题、酒与药物滥用、海洛因等毒品成瘾、自杀发生率均明显上升;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逐年增高;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因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压力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还会随之上升,精神卫生问题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

  误区重躯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如果躯体患了病,人们可能很快就会去医院就医治疗,可如果心理出现了问题,恐怕到医院去就医的人就很少了。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有偏见,歧视他们,另一方面,也是和人们轻视心理健康,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的误区分不开的。

  谭主任说,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

  有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谭主任介绍说,曾经有一位患精神疾病的列车员,因为处于病态,她经常认为领导和同事对自己有看法,为了改变大家的看法,在工作中她非常努力,干得非常拼命,还多次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直到退休后,她才悄悄地来到精神卫生中心找大夫治疗,而这时,她已经被精神病折磨了大半辈子,自己一生的幸福也被耽误。还有一个内科医生,自己的孩子出现心理障碍,但他自己却不认为孩子心理有问题,而是从躯体方面为孩子进行治疗和检查,结果孩子的心理障碍却一直难以得到解决。而据某城市一项调查统计,内科医生识别抑郁症的不到16%。

  谭主任说,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可以说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轻视。现在人们对躯体健康越来越关注,各个单位基本上每年都要组织职工进行体检,有许多市民也每隔一段时间要自己到医院进行体检,但这些主要都是针对躯体进行的体检,虽然目前已经有部分单位在招工等工作中开始重视对员工的心理体检,但这种情况却显得很少很少。

  标准心身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那么,什么样的状况才是真正的健康,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呢?

  谭主任介绍说,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的,身心不能截然分开,应将心理健康纳入总体健康的定义中去。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是: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如果达到了以上的标准,就表明你的身体是健康的,否则,就可能有问题。

  途径三方面共同增进心理健康

  那么,如何才能增进心理健康呢?

  谭主任说,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

  (一)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各阶段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

  1.实施优生策略,避免先天性有害影响,保证良好分娩。2.儿童期营养的保证,以消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3.提供免疫和其它医疗措施,保证健康。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5.合理的休息与娱乐,消除疲劳,调节情绪。

  (二)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年到老年各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和情绪困扰减低到最低限度:

  1.婴幼儿期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和谐的养育氛围;

  2.进行必要的社会行为训练,发展儿童的探索精神和活动能力;3.提供科学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训练;

  4.对长期的心理压力或突发性精神刺激,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可进行自我减压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5.培养乐观、积极、幽默和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

  6.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7.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哲学。

  (三)社会方面是指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各方面功能的强化。这条原则是最难控制的,包括减少社会压力,提供每一位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等等。

  据一项调查统计,目前在我国大陆3.67亿未成年人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却成了攻击父母的“小暴君”。在大中学生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攀比现象,同学之间,不是比学习、比健康、比人品,而是比谁有钱、比谁会玩、比谁能出风头、比谁的衣服贵、比谁家庭背景好等。这种攀比,让我们不无担心地看到了青少年身上扭曲了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每所大学每年都要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其中约有两成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孤独感、自卑等。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主要原因分析,自1982年以后,精神障碍取代了之前的传染性疾病因素,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相关背景世界精神卫生日

  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1992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发起创立“世界精神卫生日”,并将时间定为每年的10月10日。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我国卫生部2000年开始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