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读“十一五”规划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0:20 新文化报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十五”前4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0万。

  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消除贫困面临的挑战仍很严

峻,做好“穷人经济学”这篇文章任重道远。

  效 应

  世界瞩目中国“穷人经济学”实践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穷人的经济学》写道:“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

  正是带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

  2005年4月7日,这是全球扶贫事业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日子。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的最后一批小麦运抵深圳港。它标志着接受外国粮食援助25年后,中国正由粮食受援国变为粮食援助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人布朗还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说,停止对华粮食援助,是因为中国政府已经有能力消除贫困。中国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多人口的温饱问题。

  

  模 式

  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式扶贫

  

  回眸中国扶贫“大事记”,从制度层面讲,中国扶贫事业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模式: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推出了一揽子减免税费、增加投入的惠农之举。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评价说,政府主导,体现了经济学中“守夜人”的公权救济理念。

  对于中国消除贫困的实践经验,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将其概括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

  联合国《2005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全球有18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出现倒退,其中12个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人们发出疑问:多年来,不少国家为何始终跳不出“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的贫困陷阱?

  中国的扶贫实践给出了答案。单纯给穷人“输血”是不够的,必须培育出一种自我发展能力。从经济层面讲,中国走的是一种“造血”和“输血”相辅相成、偏重“开发式扶贫”的模式。

  

  挑 战

  消除贫困任重道远

  

  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全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还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68元以下,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稍有变故就容易返贫。

  同时,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在贫困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迅速扩大,贫困群体的相对弱势地位更为突出。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1∶2.45,2003年为1∶4.12,2004年扩大到1∶4.39。

  

  展 望

  未来发展更注重均衡、协调、公平

  

  联合国全球“千年目标”提出,富国应将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7%作为官方援助提供给穷国,帮助穷国消除贫困。但实际上,在过去十几年中,富国对穷国的援助比例不升反降。不公正的全球贸易规则加剧贫富分化,某些富国一边鼓吹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一边对来自贫困国家的商品设置贸易壁垒。

  中国正积极参与国际扶贫事业。目前中国正与世界粮食计划署探讨新的合作机制。中国政府已宣布,将向亚洲开发银行捐资2000万美元,设立“中国扶贫和区域合作特别基金”,用于支持亚太地区的扶贫事业和区域合作。

  “十一五”将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立足于全球视野的中国扶贫开发进程将全面提速。一些经济学家分析认为,“穷人经济学”将是“十一五”规划的理念之一。中国政府在全球扶贫大会上已庄严承诺:到2010年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人们期待着这一历史时刻早日到来!据新华社

  “计划”

  变“规划”透出三大信号

  

  尽管“十一五”规划的具体内容尚在讨论和制定之中,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权威人士和专家认为,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

  信号一:“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与以往的历次五年计划不同,“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规划将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由企业自主决定投资方向。在发挥国家规划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信号二: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把握调控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计划”和“规划”:“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显然,后者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和长远性。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要通过计划逐一配置重要资源,所以各项指标定得非常细。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今天,规划将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规划指标少而精,而且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

  信号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与竞争性行业各项具体指标的消失形成对照的是,“十一五”规划将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如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这是政府转变职能、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减少了,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充实了,规划侧重点的变化,对应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专家分析,如何使政府真正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据新华社(新闻编辑:曲兆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