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家助学贷款应该面向全体大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4:52 中国青年报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虽然新近进行了调整,但银行方面的态度仍然勉强,落实起来不是很顺畅。(张伟:《“市场化的补偿率”并未让银行感到自身风险在降低———助学贷款:花虽好月难圆》,《经济日报》2005年3月3日)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仅仅局限于贫困学生。

  从银行方面看,出于对资金安全性和营利性的追求,银行更愿意将钱借给有钱人。而

贫困学生偿还能力相对不足,且规模小,以至于使专门针对他们的贷款量小利薄,业务发展空间局促,资金安全缺乏保证。

  从学生方面看,贫困的痛苦不仅是生活的拮据,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屈辱。寒门子弟能够进大学,要比家境好的学生付出更多。进入校门后,又因为家境贫寒而成为另一类:他们要接受学校和社会更多的“关注”,要承受更严格的信用监督,要表现出更多的感激之情。申请助学贷款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心理煎熬过程:无异于将伤疤撩给众人看。与贫困相联系的种种心理负担势必会给他们的信用意识产生消极影响。

  要使国家助学贷款成为皆大欢喜的政策,其根本出路在于使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由贫困学生改为全体大学生。

  如果将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由贫困学生改为全体大学生,并且政策得当,助学贷款规模将成倍扩张。这会省略鉴别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许多麻烦,可以大大降低诸如建立学生信用管理体系等措施的分摊成本,提高助学贷款的营利性,贷款对象构成的改善也将有利于降低银行的还款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在校大学生应该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金融客户群体,针对这个群体的金融服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甚至可以设想,有远见的银行可以从这个群体开始启动中国的个人信用业务。对未来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有利于刺激银行承担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由贫困学生改为全体大学生后,学生申请贷款就成了一个需要不需要、愿意不愿意的问题,省却了许多心理负担。目前专门针对贫困学生群体的许多政策举措,既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积极功效,也有加重学生心理负担的消极影响。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使其不因为贫困而成为特殊群体。社会主义国家的金融政策应该为我们的学校实现有教无类作贡献。

  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摊制度以来,学生欠费十分普遍,而且欠费者远不限于贫困学生。既要开绿色通道,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又要学生分摊教育成本,许多高校头疼得很。学校连自己该收的钱都收不回来,岂能指望通过承担银行风险来约束学生还贷。

  只有让助学贷款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欠费问题,才能保证成本分摊制度落到实处。只有银行帮助学校解决了实际问题,学校才有积极性帮助银行降低风险。

  当然,国家助学贷款规模的扩大会增加财政的贴息负担。但这个问题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看。

  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的紧张程度不亚于煤电油运。一方面,社会抱怨学校乱收费,另一方面,学校抱怨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事实上,商业银行贷款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缓解办学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虽然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体会到还本付息的压力,但如果堵死这条路,很多学校将办不下去。

  因此,政府不仅要增加投入,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高等教育投入的形式,国家助学贷款应该成为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新渠道。这个渠道虽然会增加贴息支出,但较之于增加财政拨款,政府的负担要轻得多。而且,直接向学生放款更有利于优化资金的用途,更有利于协调学生和学校的利益关系。

  综上所述,国家助学贷款面向全体大学生,是一个银行、学生、学校和政府“四赢”的政策,何乐而不为?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余瑞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