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协调经济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 (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8:26 人民网

  3、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统计,2003年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72元,比上年增加2012元,增长13%;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5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长8.7%。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其中差距最明显的是江苏省,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已高达10.7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的一倍以上。(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调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达10.7倍”,《羊城晚报》2005年6月18日)

  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从而获得了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从而导致其收入存在差距。如通信、银行、保险、烟草、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房地产、民航、科研技术等行业职工的收入,要普遍高于农林牧渔、零售批发、餐饮、纺织、机械、轻工、采掘、煤炭、军工等行业。如1995年,一些行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收入分别为:农业3522元,制造业5169元,交通、运输、邮电和通信业6948元,金融保险业7376元,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6848元,社会服务业5982元,国家党政机关5526元,其他6295元。1998年分别为:农业4528元,制造业7064元,交通、运输、邮电和通信业9808元,金融保险业10633元,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0241元,社会服务业8333元,国家党政机关7773元(张志超等:《试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见《华侨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28页)。

  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存在的差距。一般来说,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较低,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次之,而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较高;外资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如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职工的平均货币工资:1988年分别为1853元、1426元和2382元:1993年分别为3532元、2592元和4966元;1996年分别为628元、4302元和8261元:1999年分别为8543元、5774元和9829(曾国安:《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见《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40页)。

  以上这些利益差距有的属于正常体制内的利益关系调整,一部人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造成的。如打破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的局面,使那些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使东中西部地区拉开差距;市场经济体制鼓励竞争,体现效率,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差距,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的属于体制外经济运行造成的,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当旧的体制约束已被打破,新的体制约束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社会滋生大量的地下经济,使一部分暴富起来,造成人们收入差距。例如有人通过掠夺、腐败、欺诈、垄断等不合理的手段获得了一些不正当的利益。由此可见,现阶段出现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

  三、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建立起相应的体制和谐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方面诸多不和谐的深层原因是体制性原因,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将是一个深刻的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制度变迁或体制创新的过程。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利益均衡机制,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体制保障。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在完善市级统筹基础上,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失业保险方面,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继续推行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建立并完善。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征缴覆盖面,规范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

  2、完善劳动就业制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真正化解就业问题,除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还须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和采取适当的政策支持。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再分配调节力度。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较校能够纳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仅为18%左右,与西方国家的40%还有不小的距离。(林毓铭《全面小康需扩大中间阶层》《国际金融报》2003年01月29日第四版)

  4、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

  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因此,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在改革中解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解决。完善市场经济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作者系解放军炮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文章仅供学术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尝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1】 【2】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李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