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黄河水资源概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9:37 人民网

  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天然年径流量580亿m3,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m3,约占全河的96%;兰州断面天然年径流量323亿m3,约占全河的56%。从产流情况看,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该两区所产径流量约占全河的75%。40多年来,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虽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对21世纪黄河流域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1水资源利用现状

  1.1水利建设投资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兴修了大量的防洪、除涝、治碱、灌溉、供水和水力发电工程,并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据统计,到1990年底,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总投资达141.39亿元,占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总投资的18.6%,占黄河流域八省区(未包括四川省)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62.5%,其中水库工程24.14亿元,灌溉工程88.29亿元,除涝工程2.88亿元,防洪工程17.90亿元,供水工程3.11亿元,其它工程5.07亿元。

  40多年来,各个时期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增长率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延伸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如三年恢复期增长率为120%;“一五”、“二五”期间增长率50%左右;三年调整期、“三五”、“四五”、“五五”期间为5%~10%;到“六五”、“七五”期间仅为3%~5%(见表l)。由于新中国建立前黄河流域水利基本建设基础薄弱,水利发展水平低,全流域没有一座大型水库,灌溉面积仅80多万公顷,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且开发水资源条件简易,投资效果显著,所以50年代投资的增长率较高。此后,由于水利工程发展到一定水平,修建灌溉等水利工程的难度加大,耗资增多,再加上国家对农业投资的减少,因此,增长率较低。

  1.2水利工程建设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但直到1949年后才有较大发展,供水范围逐步扩大,由流域内发展到流域外,40多年来,流域内修建了大量的蓄、引、提水工程,为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至1990年黄河流域包括下游引黄灌区(简称黄河地区)已建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m3;其中大型水库18座,总库容501亿m3,兴利库容361亿m3;中型水库150座,总库容42亿m3,兴利库容近20亿m3;小型水库2979座,总库容31亿m3;兴利库容16亿m3;塘、堰、坝1.42万多座,总库容3.4亿m3。引水工程4500多处,年引水能力295亿m3。提水工程2.92万多处,年提水能力48亿m3。机电井87.5万眼。以上各类工程的总供水能力远远超过黄河的天然年径流量。各类工程的地区分布大致为:大型水库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其中大型骨干水库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中小型水库、塘堰坝、提水和机电井工程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而引水工程多位于黄河上游和下游地区。

  1.3水资源利用

  1.3.1新中国建立以来水资源利用状况

  虽然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在新中国成立前规模较小,且属局部。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进入了全面、高效发展的新阶段,用水规模也迅猛扩大,黄河地区工农业耗用黄河河川径流量由1949年的74亿m3,增长到1990年的278亿m3,增加了近3倍。1988~1992年5年平均耗用黄河河川径流量308亿m3。

  1.3.2各部门用水

  黄河地区各部门用水量中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工业、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量的比重相对较校1990年各部门总引用水478亿m3,其中引用地下水114亿m3,引用河川径流364亿m3(耗河川径流278亿m3)。在总用水量中,农业灌溉引水407亿m3,占总引用水的85%,工业、城镇生活用水57亿m3,占12%,农村人畜用水14亿m3,占3%。从引用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宁、蒙河套和黄河下游沿黄地区,该两区共引用水32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8%。

  1.4水资源利用的效益

  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业灌溉面积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80多万公顷增加到目前的近600万hm2(不包括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纯井灌区,下同),使黄河上游干旱地区变成了繁荣的绿洲经济带;黄土高原地区的高抽灌溉工程,改造了大片低产旱地为高产良田;中游汾渭盆地也建成了较完整的灌溉工程体系;下游引黄范围不断扩大,为进一步开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黄河流域内粮食、油料、棉花等作物单产大幅度提高。黄河流域内约占耕地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总产近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绝大部分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还解决了许多地区人畜吃水难的问题,黄河流域内目前已解决饮水困难人数2730万人、牲畜、1560万头,分别占需解决数量的71.6%和68.3%。同时为城镇生活和工业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为城镇提供的水量由80年代的3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50多亿立方米。

  黄河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1950~1995年,黄河地区农业灌溉水利分摊主要粮食作物累计增产量2549亿kg,油料71亿kg,棉花26亿kg,甜菜103亿kg;灌溉效益按当年价计1660亿元,按1995年现价计为4284亿元;除此之外,为农村人畜供水和城市工业、生活供水的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

  1.5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局看,当前水资源利用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河川径流的调节能力低,断流和弃水并存,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于流已建水库主要集中在兰州以上,而其它地区河川径流缺乏水库调节。由于水上资源分布不协调,每年春季灌溉用水高峰期来水少,致使黄河下游河道和部分支流的中下游经常断流,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1972年至1995年7月间黄河利津站共断流548天(日平均流量为零的天数);黄河一些主要支流5、6月份也基本断流。断流的同时,年内还有大量的径流排弃入海。如50年代和60年代平均每年人海水量近500亿m3,其中11月至次年6月约200亿m3;70年代和80年代平均每年人海水量约300亿m3,其中11月至次年6月约100亿m3这些入海水量,若有大型水库调蓄,不仅可缓解工农业用水矛盾,同时也不致产生断流现象。

  (2)灌区不配套,管理粗放,用水浪费,效益不高。黄河流域灌区发展迅速,投资不足,新老灌区平均每公顷投资1800元左右,有些省区每公顷不足750元,致使工程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大部分灌区灌溉技术落后,基本上是大水漫灌,水量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特别是宁、蒙灌区和黄河下游灌区,每公顷引水量有的高达15000m3,每1m3水生产粮食不到0.5kg;管理较好的关中一些灌区,每1m3水生产粮食1.5kg。

  (3)工业供水效益低。黄河流域工业供水平均定额300~600m3/万元,而重复利用率40%~60%,供水效益(包括原料、机械设备及管理运营等投入所产生的相应效益)小于30元/m3,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工业供水效益相比,差距很大。如青岛100元/m3,北京40元/m3(1987年)、天津63元/m3(1987年)等。

  (4)水源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面污染。特别是靠近城市的河流,绝大多数已成为纳污河。随着改革开放与工业蓬勃发展,若不严加管理和控制,今后河流水质污染将会更加严重。

  (5)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有些地区河川径流短缺,主要靠开采地下水。由于城市工业又不断发展,工业与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采补失调,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范围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影响工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黄河供水能力与可供水量

  工程的供水能力系指蓄、引、提水工程的设计规模,即蓄水工程设计的有效库容和涵闸设计的引水量等。现状工程供水能力即现状条件下蓄、引、提水工程的实际供水规模。

  2.1现状工程的供水能力

  2.1.1河川径流供水能力

  黄河地区目前有大、中、小型蓄水工程1万余座(含塘堰坝),大、中、小型引、提水工程3万余处。河川径流的总设计供水能力达530多亿立方米。但由于工程老化、泥沙淤积及工程设施不配套等,设计供水能力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因此,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现状总供水能力只有约450亿m3,占总设计供水能力的85%。

  2.1.2地下水供水能力

  1990年黄河地区共有机电井87.5万眼,供水能力达130多亿立方米。

  2.1.3供水能力的利用程度

  现状黄河地区工程总供水能力达580多亿m3,但由于水利工程与水土资源的分布不协调,加上近年来黄河河川径流偏枯、工程闲置等原因,1990年实际供水量为478亿m3,其中河川径流供水量约364亿m3,占总供水量的76%;地下水供水量114亿m3,占24%。在一些城市地下水水源地及纯井灌区,地下水供水量已超过地下水可开采量,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2.2新增工程及供水能力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将有很大的增长,现状工程的供水能力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还必须增建一批新的供水工程。我国今后水利建设的方针是: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结合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今后增加供水工程的原则是以内涵为主,适当外延,全河统筹兼顾,合理分配水资源。近期主要对已有工程进行加固、改造和配套,提高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供水量和供水保证率。在提高已有工程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可能及水资源条件,适当增建一些新工程。

  2.2.1新增水库工程及供水能力

  预计2000年前除对现有工程加固、改建外,黄河干流修建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发挥其综合效益,提高黄河干流的供水能力;支流上兴建黑泉水库、石头河水库、黑河水库、汾河二库等大型蓄水工程,还可结合水土保持在支流上修建一些中小型水库。

  预计2010年前黄河干流新建大柳树、沙坡头、海勃湾、西霞院等水利枢纽;支流上新建兆河九旬峡、径河东庄、葫芦河南沟门、黑河亭口、沁河马连圪塔等水库及一批中小型水库。经分析,到2000年新增年供水能力约30亿m3,2000~2010年新增年供水能力约40亿m3。

  2.2.2引、提水工程及供水能力

  2000年前,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引、提水工程的引水能力,续建、新建引大入秦、景泰电灌二期、盐环定扬水、阿拉善左旗扬水、山西禹门口提水、陕西东雷二期、甘肃引硫(硫磺沟)济金(金昌)等引提水工程;2010年前拟新建一批引水、调水工程,如引大通河水济湟水、引大通河济西大河、山西北赵电灌、陕西禹门口提水、河南义马提水、陕西引冯家山水库水济羊毛湾水库、山西引沁河水人汾河等工程。2000年前新增引提工程年供水能力约30亿m3;2000~2010年新增约25亿m3。上述新增供水能力加上现状的供水能力,预计2000年总供水能力可达517亿m3;2010年达到582亿m3

  2.2.3地下水供水能力

  根据现状地下水利用情况,预计今后在一些地下水尚有富余的地区,如宁蒙地区、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等,将再增加一部分开采量,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2.3黄河河川径流的可供水量

  供水量与供水能力是相互制约的两个不同概念,所谓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来水过程条件下,通过设计的工程规模或现状工程规模,可以为国民经济各需水部门提供的水量。虽然黄河有较大的供水能力,因黄河河川径流时空分布不均,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且洪水陡涨陡落,历时短,次数多,水流含沙量大,致使可供水量较少。上游含沙量较小,但洪水较大,可利用程度低;非汛期基本为地下水补给,径流过程较稳定,含沙量较小,除保持一定的河道内用水外,大部分径流可供引用。根据不同典型年径流过程分析,黄河上游地区在保持河口镇断面250~300m3/s基流条件下,多年平均最大可供河道外利用的耗水量为140~150亿m3,中等干旱年约130亿m3,枯水年约120亿m3。黄河花园口断面多年平均最大可供河道外利用的水量为380~400亿m3,中等干旱年370亿m3,枯水年约300亿m3。

  黄河是一条多沙河流,下游河道逐年淤积抬高,造成洪水威胁,因而必须保持一定的河川径流量输沙入海,才不致加重下游河道的淤高。据分析,要维持现状河道淤积水平,应保持年入海水量200~240亿m3。据此,黄河可供河道外消耗的径流量多年平均为340~380亿m3。

  2.4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

  在黄委会多年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盛区的需要与可能,经过沿黄各盛区有关部门的反复协商,在节约用水、统筹安排的原则下,预计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沿黄各省区分配耗用的黄河河川径流量为370亿m3(具体分配方案见表3)。该分配方案国务院原则同意,并以国办发(1987)61号文发送有关省区,并“希望各有关盛自治区、直辖市,从全局出发,大力推行节水措施,以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制定各自的用水规划,并把这项规划与各地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紧密联系起来,以取得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3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

  3.1开发原则

  近期水资源利用,以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加强水环境保护为原则,上、中、下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其供水原则是:

  (1)优先满足人民生活、工业及能源基地用水,适当补给津、冀和青岛用水,并保持必要的输沙入海水量。

  (2)农田灌溉要提高经济效益,以现有灌区的内部挖潜为重点,加强经营管理,厉行节约用水,适当控制农田灌溉用水量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增加粮食产量。

  (3)根据水土资源条件,结合经济承受能力,干、支流适当新建一些调蓄工程,干流具有调节能力的水库,在径流调节时,要从有利于全河出发,统筹兼顾。

  (4)地下水开采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使用地下水,对已超采的地区要严格控制,有条件的地区要实行井渠结合,防止土壤盐渍化和地下水位漏斗的发生。

  (5)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根据水源条件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耗水定额。

  3.2水资源利用预测

  根据上述开发利用原则,结合黄河现状供水的实际情况,预测研究的范围包括黄河流域及鄂尔多斯内流区;对下游海淮平原沿黄地区,除考虑引黄灌区的农业需水外,还考虑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城市的工业及生活需水(如前述,统称黄河地区)。为了反映未来黄河地区可能的缺水程度,本次预测考虑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情况。

  3.2.1城镇生活需水

  1990年黄河地区总人口100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24万人,城市化水平23%;1985~1990年总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9.8‰,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长率15.5‰高出4.3个千分点。国家对人口发展早有明确的政策,宏观控制数为:到本世纪末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到2021年总人口控制在14.5亿以内;到2049年,总人口控制在16亿以内。黄河地区人口的发展,主要依据国家的人口政策,同时考虑现状人口增长情况和地区差异进行预测。预计1990~2000年总人口年增长率15‰,城市化水平29%;2000~2010年总人口年增长率11‰,城市化水平36%。2000年总人口将达到116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50万人;2010年总人口130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40万人。城镇生活用水标准与当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城镇规模、生活水平及水资源条件等因素有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城镇生活用水标准将逐步提高。现状每人每日用水量134L,2000年水平达到147L/(人·日),需水量约19亿m3;2010年水平达到161L/(人·日),需水量约27亿m3。

  3.2.2工业需水

  黄河地区大部分地区深居内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水平与沿海差距较大。但黄河地区工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首先,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上、中游水电资源优势特别突出,规划水电梯级总装机容量2340多万kW,年发电量800多亿kW·h;黄河流域煤炭探明保有储量4492多万~占全国的46.5%。中游的长庆油田、延长油田、正在开发建设的陕北油气田储量可观。黄河上、中游地区铝、铜、铅、锌及稀土金属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上述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在21世纪我国的能源建设中将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将促进该地区工业的飞速发展。

  黄河地区是我国经济建设由东向西转移的轴心带和过渡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国家采取措施,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这为本地区工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机遇。黄河地区各省区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各自的资源情况和工业结构布局,制定了相应的工业发展规划,2000年前工业产值年增长率10%~13%,2000年以后约为7%~10%。结合黄河地区1985~1990年工业实际发展情况,拟定1990~2000年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11.4%;2000~2010年为7.3%。考虑工业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万元产值用水量的减少等因素,2000年水平工业需水量将达到92亿m3,工业用水量的年增长率为7.1%;2010年水平工业需水量146亿m3,工业用水量的年增长率为4.7%。包括向黄河地区外城市供水后,2000年需水128亿m3,2010年需水189亿m3。

  3.2.3农业灌溉需水

  黄河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1990年黄河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约600万hm2,比1980年增加约108万hm2,年均增加10.8万hm2,年递增率约2%。灌溉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下游,有效灌溉面积10年增加89.9万hm2,年均递增率5%以上;黄河上游灌溉面积稳中有升,10年增加25.9万hm2,而中游有所减少,10年减少8.1万hm2。

  根据黄河地区灌区现状,今后灌区建设的重点应为搞好现有灌区改建更新、续建和配套,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提高粮食单产为主,并在节约用水的基础上,根据水土资源条件,适当发展部分节水型新灌区,增加粮食产量,满足地区经济发展之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根据灌区规划,本世纪末黄河地区灌溉面积将达到696万hm2,比1990年净增加97.5万hm2,年增长率1.5%(上游增加22.o万hm2,中游增加22.1万hm2,下游增加53.4万hm2);根据干支流主要工程生效情况,2010年灌溉面积达到773.5万hm2,比2000年增加77.5万hm2,年增长率1.4%(上、中、下游分别增加24.4万hm2、30.8万hm、22.3万hm2),见表4。

  目前黄河地区农业灌溉大部分采用大水漫灌,灌溉定额普遍较高。现状全河平均综合引水定额7755m3/hm2,今后在推广先进灌水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用水管理情况下,灌溉定额将逐步降低,预计2000年为6810m3/hm2,2010年为6255m3/hm2,则2000年和2010年农业灌溉需水量分别为4743亿和484亿m3。

  3.2.4工农业总需水量

  根据上述各部门需水量预测,并考虑农村人畜需水量预测及向黄河地区外城市供水(如天津、河北、青岛、甘肃河西、山西能源基地等),总计需水量2000年640亿m3,2010年723亿m3(见表5),与现状用水量478亿m3相比,分别增加162亿m3和245亿m3。2000年前需水量增长率为3.0%,2000年后为1.2%。这一需水增长率与全国工农业等总需水量年增长率2000年为1.74%、2000年以后为1.33%基本一致。

  4水资源供需分析

  根据黄河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采用联合运用的方式,进行黄河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2000年水平黄河地区总需水量640亿m3,而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联合供水后,多年平均供水量为620亿m3,其中河川径流供水464亿m3,耗水365亿m3;地下水供水156亿m3。总缺水量约20亿m3,占总需水量的3%。届时人海径流量约210亿m3。黄河河川径流量基本可满足工农业和城乡生活需水及下游输沙用水量。而且各省耗用的黄河河川径流量基本与国务院分水方案相接近,上游和下游用水稍有突破,中游因缺乏骨干工程,分水指标暂有富余。黄河地区总缺水量不大,但地区分布不均,龙门到三门峡区间缺水近10亿m3占总缺水量的50%;

  2010年水平,黄河地区总需水723亿m3,若不考虑下游输沙用水,河川径流、地下水联合调度多年平均供水量692亿m3,其中河川径流供水量523亿m3,耗水量达408亿m3;地下水供水量169亿m3。黄河地区总缺水量31亿m3,缺水率4.3%,其中龙门到三门峡区间缺水19亿m3,占总缺水量的6、%;该河段的缺水率高达12%。河川径流的消耗量已超过国务院分配水量38亿m3,其中上游超16亿m3中游富余11亿m3,下游超33亿m3。入海水量仅约160亿m3,不能满足下游输沙入海的水量。若满足下游输沙用水量200亿m3,则黄河地区缺水量将达69亿m3,缺水率为10%。这就是说,在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的情况下,2010年水平黄河可供水量已很难全部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的要求,水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5远景水资源开发展望

  5.1工农业发展的战略设想

  黄河地区具有独特的土地、矿藏、能源等优势,又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自东向西转移的战略要地,预计21世纪上半叶,黄河地区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及生活需水量将大幅度增加。预计21世纪中叶黄河地区工业发展规模可能是2000年的7~8倍,总人口将达到1.4亿,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工业、城镇生活、农村人畜总需水量将达到300~350亿m3。

  黄河流域内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据1990年统计,黄河流域内总耕地:180万hm2扣除非农业占地,估计21世纪中叶耕地面积为:100万hm2,其中由于地面坡度及灌溉条件限制等因素,最多可发展灌溉面积为853。3万hm2,黄河流域内现有可垦荒地约140万hm2,主要分布在计划开发的大柳树灌区范围内,按可垦率70%计,开垦后可发展灌溉面积约100万hm2。远期流域内可用于发展灌溉的耕地最多约953.3万hm2左右(包括现有灌区)。远期农业如何发展,难以估计,总的看来,林牧业要加强,粮食单产要提高,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要提高,是可以肯定的。预计远期人均粮食450kg,若考虑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的粮食单产的提高,则黄河流域的需灌溉面积达到733.3万hm2,包括下游流域外的引黄灌溉面积,黄河地区总需灌溉面积达966.7万hm2。

  在上述耕地资源和粮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黄河干支流工程布局,预计21世纪中叶黄河地区的灌溉面积将达到993.3万hm2,其中黄河流域内可达766.7万hm2。在提高管理水平、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农业灌溉需水量将达580亿m3。远期黄河地区工农业等总需水量约900亿m3根据黄河地区水资源条件,大力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黄河河川径流,并保持一定的下游河道输沙用水后,经初步供需分析,黄河地区将缺水150~200亿m3。这一缺水量将制约工农业的长足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5.2缓解缺水的措施和对策

  缓解黄河地区缺水矛盾的方针是,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要使全社会都认识到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具体措施和对策如下:

  5.2.1兴建骨干水库

  黄河干流除已建、在建的大型水库外,尚有大柳树、碛口、龙门等大型调节水库。干流大型骨干水库总调节库容470亿m3,占花园口天然年径流量的84%,这些水库地理位置分布合理,全流域进行联合调度,对解决上、中游干旱缺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程度,将起重要作用。

  5.2.2全面厉行节水

  为使有限的水资源长期发挥其效益,促进工农业不断发展,必须全面厉行节约用水,在节水中求发展,从黄河地区用水情况看,节水有潜力,而且势在必行。农业方面灌溉水的利用程度不高,搞好渠系防渗,进一步改革灌溉技术,实行微灌,改善灌溉管理,就可大量节水。近年来一些地区实行不充分灌溉,对作物只灌关键水,灌溉定额3000m3/hm2左右,不仅节约了水,粮食产量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如远期全流域灌溉定额能降到4500m3/hm2,就可节约20%~30%的水,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工业用水,要大力提高重复利用率,这是工业节水的主要措施。如美国制造工业,2000年重复利用次数将达17.08次,因此,2000年的需水不仅不增加,反而比1978年需水量减少了45%。黄河地区远期工业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30%左右,提高重复利用次数,工业生产就可长期发展,而且也减少了污水排放。

  城市生活节水潜力也很大。一些地区推行计量收费,推广各类先进的节水器具,可大量节水。

  总之,全社会要提高节水意识,全民都要了解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自觉地节约用水。

  5.2.3推广旱作农业

  黄河流域旱作农业历史悠久,历代逐步形成的耕、耙、糖等为中心的抗旱保墒、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瑰宝,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更要继承和发扬。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占全流域的67%,土地平整,光热资源丰富,适宜旱作农业生产,实践证明,旱作农业产量也很高,一般lhm2小麦产量可达3750~4500kg,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推广旱作农业也是行之有效的。

  5.2.4加强水环境保护

  目前黄河流域水质已有相当程度的污染,一方面水资源缺乏,一方面又在污染破坏。随着工业的发展,若不严加保护和管理,水质污染将越来越严重,不仅破坏了水环境,而且减少了可用水资源。为了人类的生存,一定要严加控制废污水排放,做到不处理达标不准排放,保护水环境,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

  5.2.5西线南水北调

  节水是必要的,也是要一直坚持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从长远看,节水是有一定限度的,彻底解决黄河地区大量缺水问题,最终还要靠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将来节水与调水并举,可以长期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提出的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总调水200亿m3的工程,对解决黄河流域干旱缺水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常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