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遥望故乡的父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16:12 人民网

  父亲离开我已经十年,他长眠于故乡的一座青山,我生活在异乡的一所校园。地理位置千里相距,精神世界阴阳永隔,遥望故乡的父亲,我默默无语,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世间的事情往往是这样,一旦失去,才觉得弥足珍贵,包括这份崇高的父爱。我依然清楚地记得,父亲咽气时,双眼未完全合上,嘴唇仍微微张开,父亲舍不得我们兄弟,他还有那么多的话要对我们说。当时只有我

和枫弟守在他身边,青弟远在北欧留学,父亲又何尝不想与自己的爱子见上最后一面?父亲留恋自己的亲人,热爱生活和事业,他书房的案头还摆着未完成的论文手稿……父亲过早离去,这精神支柱的突然坍塌,这突如而来的悲情,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底。

  父亲死于肺癌,他只活了六十六岁。父亲一生不沾烟酒,何来此病?我想,在文革中受尽的种种迫害,是他折寿的主要原因。但,父亲并不后悔,甚至没有意识到教书会影响他的健康。他曾多次对我们兄弟说过,从事教育工作,是他唯一的选择。

  父亲生逢战乱,少年失母,枪炮声击碎了他的求学之梦。那时候,年轻的父亲风华正茂、一腔热血,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去哪里寻觅报国之门?文革的洪流湮没了父亲中年的事业。不曾想,文革中,整父亲最狠的人竟是他最喜欢、最信任的学生;加上祖父在台湾的所谓"海外关系",捆绑、吊打、罚跪、抄家,成了家常便饭,受尽人格侮辱。人类尚无法攻克的癌症,使他晚年备受病魔的煎熬,怀着求生存的强烈愿望,父亲经受了手术、放疗、化疗三道生不如死的难关,没有食欲,就强行进食,刚吃即吐,吐了再吃。他骨瘦如柴,疼痛难忍,却从不流泪,从不呻吟,与命运顽强地抗争着,显示出人不可征服的尊严。

  我想起了一个多雪的冬天。初中毕业的我,面对上山下乡,告别学生时代的现实,无可奈何。父亲鼓励我去经受磨练,给了我高中课本和文学名著,嘱咐我走自学之路。我下乡六年,那时,父亲已被迫走下讲台,他很内疚,总以为是他连累了我。下乡后我的第一个生日,父亲带我们三兄弟去照相馆留了一张合影,父亲在照片的背面抄录了鲁迅的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时光流逝三十余年,这张照片仍珍藏在我的影集中,尽管它有些发黄了。从照片上看,父亲的脸色较为凝重、忧郁,教师的孩子没有书读,作为父亲,他心中是何等滋味,恐怕只有父亲自己才说得清楚。那些日子,我从城里回乡,每次都要途经父亲劳动的地方,离开时,他总是送我一程,默默地伴随我走出严酷的岁月。

  父亲弥留之际,我望着他干枯的病体,忍不住哭出声来。他劝我不要感伤,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过程。多么坦然的生死观啊,能看透这一点的人,还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父亲吃力地说,自己一生清贫,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不!父亲,您不要这样说。您的道德修养,您的人格风范,您的学识与文章,以及您与病魔顽强拼搏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都是我们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我们永远感激您。父亲还希望我不断努力,争取事业有成。我握着他的手,含泪点头。我已于1999年获图书资料专业高级职称,从下乡知青到副研究员,这迟来的任职资格证书凝集了我的心血,今天,我将它化作一瓣心香,献给父亲的在天之灵。

  父亲走得太匆忙了,为什么不再等一等呢?您能与我们共苦,就不能和我们同甘?您还不曾接受过我们的报答。那些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曾记得,儿时在您膝下承欢的日子,听您讲述优美的童话,给我们注入了人生最初的精神营养,让我们终身受益;文化大革命时,您惨遭批斗,受尽凌辱的场面仍历历在目,不堪回首;我们兄弟的知青生涯,失学的痛苦,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让您心如刀绞,早生白发;当然,更不会忘记全家南下创业的艰辛和喜悦。这一切呵,都难以忘怀。

  父亲,让我告诉您:母亲已八十高龄,由于我们兄弟的精心照顾,身体仍然健康,伴着青弟夫妇在故乡安度晚年;您生前全力支持,母亲历时七年写成的长篇回忆录,已由我们兄弟自费出版,谨向母亲略表寸心。青弟于1997年在瑞典获得博士学位,载誉归国,如今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材料科学领域崭露头角。枫弟是深圳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正值创业的黄金时期。您的长孙,我的儿子--欢欢,您为他买过巧克力,也给他讲过不少动听的故事,为他收集过完整的高考复习资料,他于2003年在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我儿时的梦想在他身上得以实现,您不朽的生命在他身上向未来延伸。苗苗,青弟的女儿,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优等生,她正在发奋学习,英语成绩尤为突出,她想出国深造,学成后再回国贡献自己的才华。枫弟于千禧之年(龙年)喜得男孩,乳名龙龙,长得机灵活泼、聪明可爱。父亲呵,您若九泉有知,当会欣慰。您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人,怎么不希望我们兄弟有所作为,怎么不希望儿孙满堂,人丁兴旺?

  去年暑假,我们兄弟为父亲在故乡买了一块墓地,让期盼九年的父亲入土为安,魂归故里。父亲的遗愿成为了现实,而父亲走向故土的脚步又是如此沉重,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

  父亲生前有着深厚的故乡情结,他曾在一首诗里写道:"梦魂常向故乡驰"。父亲去世以后,我整理他的日记,发现有不少思乡的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父亲56岁因工作调动离开家乡到最后病重,几乎每年都要回去一次。故乡有他深重的记忆,故乡是他事业的发源之地。他浓郁的乡愁,对家乡的眷恋,像长长的溪流,不停地流淌。

  父亲在故乡的师范学校工作了三十多年,是学校的创始人之一,春华秋实,桃李满园。后来,父亲从领导岗位退出,不愿赋闲,1985年应聘岭南某大学。那一天,百人相送,其中有他的同事、好友、学生,那场面我至今难以忘怀,沧桑之感油然而生。父亲在岭南度过了十个寒暑,他一如既往,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父亲用精湛的讲课艺术点燃了学子们生命的火花;颇具独立见解的文章深受读者的好评;他积极参预教育改革,还做了不少有益社会的老干工作,他的事业不因学历较低而缺少光彩。父亲最终让我明白,我们能承受什么,又能选择什么。

  父亲虽然在故乡受到过莫大的委屈,但依然一往情深,最终回到了她的身旁。那天下午2时30分,我和枫弟护送父亲的骨灰盒到达故乡城郊的一座陵园,在这里等候的青弟,以及父亲生前的亲朋好友、学生,纷纷燃放鞭炮,有的还噙着泪花,迎接父亲归来,年长者已是白发苍苍。

  父亲回到了阔别十九年的故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精神影响。或许,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乡情,它让我们返回自己的生命之初,追寻那些失落在时间深处的意念与温情;它是心灵的愁绪和喜悦时的泪水,它是对自由和理想的渴望而产生的朴素情怀,它同时又是依恋人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漫长的痴迷和忧郁;更是象征人类历史进程的宽广河流。"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父亲躺倒了,他未能与我走进新的世纪。面对父亲十年忌日,遗憾、悲怆的心情似波涛翻滚。回首几十年父子之情,在我生命的过程中,父亲那博大而又深沉的爱,对我的殷切期望和永远的牵挂,父亲的一言一行,给我的心路历程和生存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我虽不能随父亲而去,他再不会来到我的身旁,然而,父与子的心灵交融常流连忘返于两个世界之间。这是人生无法回避的悲哀,也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真诚。

  安息吧,父亲,您生前眷顾的潇湘大地,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巨变,勤劳的人们正在为家乡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您"梦魂常向故乡驰"的现象已成过去,您长眠在故乡的怀抱之中,伴着这里的青山和绿水,实现生命的永恒。

  安息吧,父亲,这篇短文寄托了我对您的不尽哀思。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张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