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发展观引领“十一五”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0:16 新京报

  十六届五中全会系列评论之三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昨日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重要意义就在于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将统领“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重点、对策和保障措施。

  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27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过去的发展计划和发展实践,也有着一些重物不重人,重视GDP增长,不重视人的发展这样一些偏差。“十一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将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上发展理念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不能以牺牲人的利益,去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发展要为人的利益服务。发展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过程,而且还是人的现代化过程;没有人的逐步的现代化,即使有现代化的广尝现代化的交通、现代化的大厦,也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不仅讲速度,更讲成本和效益

  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不讲成本,只讲产出;不讲节约,只讲投入;不讲效益,只讲速度;只讲总值,不讲增加值。在这种发展模式下,许多工程本来可以少投入的,却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浪费极大。许多项目由于可行性研究不认真,首长拍板,决策失误,成为报废工程,造成巨大浪费。许多方面管理粗放,跑、冒、滴、漏,甚至贪污挪用严重,发展的成本加大。“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增长,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益的增长方式上来。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社会,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没有技术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依靠创新动力,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包括自主基础科学理论创新、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自主知识技术应用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技术的再创新等。从创新的目的来看,一是通过一些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握,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性;二是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发现节约资源的技术,或者发现新材料新能源,解决我国人多资源少的矛盾;三是通过自主知识技术,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以自主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增强我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这一代人的发展,不能以下一代人的发展条件为代价;人的发展,不能以恶化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资源要永续利用。但是,我们在某些阶段,某些地区,发展实际上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十五”期间强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抑制。但是,从污染的治理和控制看,虽然许多城市的大气得到有效治理,但除了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有显著减少外,其他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排放量减少的目标没有实现,二氧化硫排放甚至比2000年有所增加。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监管,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显著的改善。

  科学发展观,要在和谐的环境中谋求发展

  发展的目的,除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要以民生为重,放宽政策,清理和减免税费,鼓励创业,促进个体经济、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适合国情的社保体系;三是建立公共服务性财政,提供惠及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并形成对低收入和欠发达地区的各种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利用所得税、遗产税等杠杆,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进入再分配财力;五是在观念、政策等方面鼓励民间慈善事业发展,形成横向的社会财富转移机制;六是营造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等大众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氛围,使各方面能表达民意,形成政府与社会、居民与社区、居民与居民、劳动者与企业等等方面沟通、协商、理解、合作的和谐格局。

  总之,“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讲求成本,自主创新,坚持可持续原则,统筹协调各方,形成和谐发展局面,才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推向前进。

  相关报道见本报A05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