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留住“水性城市”(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3:22 人民网-华南新闻

  广东人爱说“水为财”。保护好水环境、保护好湿地,就是保护财源、财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岭南是水乡。但是在采访采写这个题目之前,对水乡认识十分有限。显然,一个事实正在人们的记忆中日渐远去———“广州曾经是水城,其历史比意大利的威尼斯还要古老”。

  广东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国昭在广东省政协举办的研讨会上提出湿地生态城市的理念,再次引人关注。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梁国昭研究员。

  湿地生态孕育了岭南水乡文化

  记者:广东珠江三角洲城市有水网,河流、湖泊、沼泽和溪涧,湿地资源丰富,在国内都屈指可数。而湿地是城市生态得以平衡的重要部分。但是,“湿地”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是陌生的概念。

  梁国昭: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湿地”不为人熟知;其实在我们的生活环境、成长记忆中,湿地无处不在。湿地的概念很多,《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得到国际上的公认———低水位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静止或流动的水域、沼泽地、湿原和泥炭地,不论它们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长久的还是季节性的。以此来看,湿地包括江、河、涌、潮汐水道、湖泊、沼泽、鱼塘、水库、水稻田、滩涂等。

  记者:虽然从小在广州长大,但并没有感觉到水环绕、溪泗流,没有身处水乡的感受,广州的水对我而言只有珠江。可见,现在的很多“水性城市”已经感受不到昔日水城风貌了。

  梁国昭:其实,亲水性在各地文化上有丰富的折射,岭南文化就具有非常强烈的水性文化。岭南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建筑风格等等都与水有很大关系。比如,水稻耕种方式、与多种水生动植物为主的饮食习惯、赛龙舟的喜庆活动……特别有意思的是,岭南的“水神”也特别多。广州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南海神庙,里面供奉的神是祝融。他是家喻户晓的火神,结果来到广东这个地方,连火神都变成了水神。甚至广东的语言都表现出水性,广东人视水为财,工资叫“薪水”,付款叫“傍水”,路费叫“水缴”,一百元叫“一够水”,一千元叫“一撇水”……可以说,正是富水的湿地生态系统改变着历史上广州的人居环境,孕育了岭南的水乡文化。

  两千多年来,广州的发展由水而起,从来离不开水。广州位于东江、西江、北江会合之地,占尽河海之利。宋人曾经形容广州的山水格局: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六脉渠就是六条人工的运河,流到珠江,然后出海。当时,广州还有护城河,水上交通网纵横交叉,既可以通船,又减轻水患。广州城内船艇如梭,店铺如林,商贸繁盛。尤其是南濠之畔的濠畔街,“商业之盛过于秦淮十倍”。对广州来说,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更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湿地在城市扩张中萎缩

  记者: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天性,无论城市、乡村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水,也就离不开湿地。而现在,恐怕大部分湿地已在城市扩张中被慢慢缩小、侵蚀、消失。

  梁国昭:对。不用追索久远历史的沧海桑田变化,就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对湿地生态功能的科学认识,很多湿地被城市建设所挤占,有的湿地被不合理改造。比如,20世纪50年代,广州市老八区的建城区面积为54平方公里,当时三个人工湖(荔湾湖、流花湖和东山湖)的总面积为105.7公顷;但到2003年,建城区面积已达到607.97平方公里,而这三个人工湖的总面积却减少到70.6公顷,同比减少了33%。由于城市建设的占用,广州市区珠江河道水域缩窄数十米至上百米不等;一些河涌受污染后又被覆盖,成为地下暗渠;水田面积减少了49.3%。荔枝湾沼泽湿地曾是著名风景游览区,“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也是著名特产“泮塘五秀”(菱角、荸荠、茨菇、莲藕、茭白)的产地,如今这里已完全变为城市街区,胜于秦淮河的南濠已不复身影,只留下濠畔街名称依旧。古代兰湖、菊湖、西湖等大湖更是早不存在了。

  一些城市的河涌改造实行硬底化反而破坏了湿地的内在生态,使之丧失了环境净化功能。另外,城市中的湿地水域具有显著的景观美学效果,“山得水而活,岭得水而秀”,不能让房地产开发商随意破坏这些资源。很多房地产豪宅都大打“水”牌:临江、临湖、临海,这些都是临湿地,必须谨慎处置。

  城市发展离不开湿地

  记者:城市的发展必然要扩充空间,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吗?

  梁国昭: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举足轻重。首先,湿地水体是城市的天然空调器。分布在城区里密集的河涌水网作为风廊可以促进空气的对流散热,缓解热岛效应。其次,湿地具有净化、降解环境中有毒物质的生态功能,湿地自身的生态系统、多样化的生物有内在的循环体系。例如印度加尔各答市就利用湿地进行污水净化,黑龙江七星河的污水流经芦苇地后被净化。

  记者:广州正在实施“北优南拓、西联东进”的城市发展战略,其“南拓”、“东进”的指向正是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和河口海岸,也是广州湿地分布最密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对于这些湿地保护,您有何更好的建议。

  梁国昭:我们在去年调研时就鲜明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保护城市中的湿地已有先例。香港在天水围北部建设了占地61公顷的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今年5月1日对外开放。我们曾提出建议将南沙湿地核心区划为保护区,建成湿地公园。最近,广州市政府已决定这样做,南沙湿地公园明年元旦起将对公众开放。

  记者:作为湿地资源大省,广东能否做好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事关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建设“富裕、公平、活力、安康”广东的大局。但是,湿地是复杂的生态系统,也是很难管理的资源。其管理和建设可能涉及农、林、水利、国土、环保等等部门,湿地生态城市的建设从何而起?

  梁国昭:观念是第一位的。比如,广州要建设成山水城市,当务之急就是保护湿地,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该突出“湿地生态城市”的理念。再如,城市规划必须包括湿地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区湿地率(水面率)不低于10%,湿地占城市绿地面积比例应达50%;湿地环境、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应得到良好保护;城市景观建设要体现出亲水性……

  当前,广东应深入调查摸清湿地资源家底,尽快制订《城市湿地保护和建设规划》,把湿地数量和质量的标准作为城市建设的硬指标在规划中体现出来。例如:在老城区适当恢复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湿地,在新区预留功能湿地;城市湿地面积要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而按比例增加;不能随意侵占湿地,必要时必须通过就近异地补偿。建议尽快落实建设带有示范性质的湿地公园。广东人说“水为财”,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财路,保护好湿地,保护好水环境,最终也是保护好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华南新闻》 (2005年10月12日 第四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翼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