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甘家大院为何显得孤零零?(记者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3:26 人民网-江南时报

  没有自己的网站是不可思议的

  中山南路上的宣传标志不明显

  好像甘家大院是孤零零的

  “进入甘家大院的友恭堂,就仿佛跨入了另一个时空。灰瓦白墙之间,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抚摸着这些明清时代的镂花门窗,我似乎能够感觉到历史的呼吸。”

  昨日下午,站在甘家大院方方的天井中,刘星情不自禁地谈着自己的感悟。她是南京大学中文系2005级戏剧戏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前不久的课堂上,她听一位老师说起南京有个甘家大院,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成长与成功与这里密不可分,出于专业的兴趣,她特意来这里参观严凤英故居。

  显然,这位来自北方的女孩子喜欢上了这个具有江南气息的古代民居。她对本报记者说,此前她对南京的印象都是从书本、媒体和影视中得来的,相对比较肤浅,今天来到这里,才亲身感受到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内涵所在。

  她还作了一个对比,她的家乡是河南南阳,那里有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是南京地区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私人巨宅。这一个官衙、一个民居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面貌有了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在甘家大院那具有些“神奇”色彩的地方,刘星观察得很仔细。比如独具风格的室内水井,19号大厅的响殿,特别是那些洋溢着文化色彩的楹联,更是吸引着她。

  虽然她刚来南京求学一个多月,但是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她似乎掩饰不住对这座城市的关注。“我在中秋节的时候曾经去过夫子庙,但那里的商业气息太浓,举目望去都是各种宣传广告,穿过喧闹的商业街,走到秦淮河边时已经没有了旧式文人那种闲情逸致,更不用奢想能看到‘桨声灯影’‘秦淮流韵’那样在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景观了。”同时,对于甘家大院她似乎也有一些微词。“中山南路上的宣传标志不明显,幸亏有一个写着甘家大院的巨大门楼,如果不认真看的话,肯定会倏忽而过。”

  一位老工作人员说参观的游客中真正“识货”的人很少。他指着刘星说:“像她这样观察比较认真的人也不多见,很多人匆匆忙忙地来,急急切切地走,走马观花一样。”刘星则认为,在这里民居与民俗相得益彰,很多细节之处最能体现古代文人的精心钻研。另外,北方建筑的豪放、南方建筑的细腻,在这里达到完美的结合。因此,“这需要细细品味、慢慢琢磨”。而在记者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杨天麒先生交谈时,他回忆起不久前李岚清同志参观甘家大院的情形,“老人家确实懂这个,他在这里呆了足足有40分钟。”

  窄窄长长的巷子,弥漫着一股古典的气息,特别是博物馆门口票友房传出的丝竹之声、叮咚之乐和咿呀之腔都给这清静的院落增添了几分生气。但是刘星感觉到“美中不足的是与周围的街区景观不协调,好像甘家大院是孤零零的。”“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竟然没有自己的网站,我来之前上网查看,只是找到一些报纸上的报道,这在现在的社会里是不可思议的。”这一点,在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证实。

  来到甘家大院的风味小吃处,她像所有的游客一样品尝了“套餐”,共九样,有油豆腐豆芽汤、五香卤蛋、鸭血汤等。现场的一位服务员介绍说,由于甘家在当时是南京社会望族,因此甘家小吃就是南京小吃,它不用色素、盐和味精,全靠鸡、香菇和豆芽自身的鲜味。“这是用传统厨具、传统工艺做出的传统饮食。很多游客都说这勾起了他们童年的温馨回忆。”

  临走的时候,记者在游客留言簿上看到,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都在上面留下自己的游后感。其中一位游客写道:“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甘家大院真遗憾!”

  《江南时报》 (2005年10月12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 高明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