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策划:德国“铁娘子”胜出激活欧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3:40 人民网

  10月10日,持续了3个星期的德国政治僵局终获突破,现任总理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社民党)与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基督教民主联盟与基督教社会联盟)结束了第三轮高层会议,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施罗德放弃总理职务,由默克尔代表两党组建大联合政府。虽然组阁谈判还可能持续到11月份,但默克尔出任德国历史上首任女总理已成定局。

  西方国家的选举就像是一场比赛,大家按照规则出牌。一般情况下,胜者成为“王

侯”,但败者也非“贼寇”。失败者向胜利者表示祝贺,并表示下次再来,整个国家借此进行调整,老百姓的怨气也借手中的选票得以发泄。不过,2005年的德国大选却出了点“意外”,默克尔在外界普遍看好的情况下以微弱优势领先,这让现任总理施罗德不服,然而,规则摆在那里,施罗德也无法改变这种结局。

  “铁娘子”拿到组阁权

特别策划:德国“铁娘子”胜出激活欧洲

  德国“红黑”组合

  “嗨!得了!说说当上总理的感觉吧1几名把安吉拉·默克尔堵在赴会路上的外国记者大声地向这位创造了德国历史的物理学女博士调侃着。而他们从这位其貌不扬、土气又肥胖的奇迹创造者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副平静的表情和毫不劲爆的“获奖感言”:“我做得不错,我心情也不错。”

  引人关注的德国下届政府组阁难产问题,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就在10月10日傍晚,德国政坛两大政党―――基督教联盟党和社民党领袖经过再三讨价还价,最终达成联合组阁的协议:联盟党领袖默克尔夫人将成为德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理,作为回报,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将在大联合政府中占有外交、财政、司法和劳工部长等8个要职。至此,默克尔夫人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名份,而施罗德将以国家和政党的利益为重,放弃担任7年之久的总理职务。>>>

  施罗德昔日手下败将内定出任经济部长

  10月10日上午,社民党与基民盟的领导层举行了新一轮磋商,就新内阁的组成问题达成了初步意向。下午,施罗德及社民党主席弗朗兹·蒙特费林与默克尔及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亚州州长埃德蒙·施托伊贝尔又举行了一次简短的会议。会议最终确认,新内阁的外交、财政、劳动、司法、卫生、交通、环境和发展部长由社民党人充任,经济、国防、内政、农业、家庭和教育部长则由联盟党人充任。施罗德放弃总理职位后,默克尔以联邦议院第一大党领袖的身份出任总理顺理成章,基民盟姊妹党基社盟主席、2002年大选中败给施罗德的埃德蒙-施托伊贝尔也已基本确定为经济部长人眩由于绝大多数部长人选尚无眉目,尽管10月18日新一届联邦议院就要走马上任,但新政府按时接受联邦议院表决的可能性不大。德国舆论普遍的看法是,乐观的估计也得等到11月份。

  默克尔舍弃内阁多数职位换得总理宝座

  自9月18日联邦议院大选结果初步揭晓后,施罗德及社民党一直不愿放弃总理职位。

  但10月2日德累斯顿市的补选结果进一步巩固了联盟党的优势,施罗德及社民党最终作出妥协,同意让出总理职位。为了在大联合政府中获得比较有利的地位,社民党开出了很高的价码,要求获得14个内阁部长中的8个。

  巴伐利亚的慕尼黑HVBGroup经济学家安德雷亚斯·里斯分析说:“为了获得总理职位,作为交换,保守党(指联盟党)不得不在内阁组成上作出让步……赞成改革的政治人物不可能占据新内阁的多数。”虽然联盟党的妥协令支持自由市场的人略感失望,但德国舆论普遍认为两党能初步达成一致至少打破了令人不安的政治僵局,为下一步组阁谈判铺平了道路。>>>

  默克尔胜出激活欧洲汇市

  联盟党领导人默克尔获得组阁权的消息传出后,欧元的汇率闻声上涨。国际货币市场上,欧元对美元及日元的比价均上涨了0.12个百分点左右。欧洲金融专家认为,欧元汇率迅速上涨,很大程度上是拜支持自由市场经济的默克尔获得组阁权的消息所赐,它给投资者传递的信息是,德国可能推行更加广泛的改革。法国巴黎银行(BNPParibas)外汇战略专家伊恩·斯坦纳德认为,尽管德国大联合政府不得不经常面临妥协,但保守的联盟党获得组阁权的消息还是给欧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他说:“德国将组成默克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这一事实给市场带来了希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将保持活力。” >>>

  德国:三大悬疑待解

特别策划:德国“铁娘子”胜出激活欧洲

  施罗德的影子依然还在

  持续了三个星期的德国组阁僵局终获突破,但是围绕新政府的话题才刚刚展开。

  德国经济改革能走多远?

  默克尔获得组阁权的消息让支持自由市场的人着实兴奋了一阵,但很快就有人出来泼冷水:社民党占据了几个关键职位,默克尔和施托伊贝尔可以施展拳脚的空间究竟有多大?

  悲观论者认为,大联合政府究竟该推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尚未形成定论,按照社民党与联盟党公布的新内阁部长分配情况来看,支持自由市场的联盟党很难起到主导作用。世界上最大的农民贷款公司荷兰合作银行资深产权交易师李·菲里格直言不讳地说:“不错,他们已达成了协议,但大联合政府能否顺利运作、能否切实推进改革,仍然前景不明。”乐观论者也有理由相信,德国的改革会蜿蜒前行,毕竟被保守派看好的经济学天才施托伊贝尔掌握着经济部长这一关键职位。施托伊贝尔一直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和激进市场主义的坚定支持者。2002年大选败给施罗德后,就有评论家说,他的主张可能会在他不是政府首脑时实现。

  新政府外交政策何去何从?本届联邦议院选举前,美国和英国把宝押在了默克尔阵营上,选举结果揭晓后,美英着实失落了好一阵,偷着乐的是法国希拉克政府。两党达成初步组阁协议后,尚未看到美英的反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看到的德国外交前景是“没有施罗德的施罗德时代”,外交部长一职仍然掌握在反对美英现行外交政策的社民党手里。

  不过,对美英抱着友好立场的默克尔占据着总理宝座,国防部长也归了联盟党。这意味着,官面上美英不得不继续和“施罗德分子”打交道,私下里许多问题还是有谈判余地的。

  大联合政府如何运行?1966年到1969年,德国有过一次中偏右的联盟党与中偏左的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的先例。当时德国的境况与今天颇有几分相似:经济处于深刻的衰退状态。经过两大政党的合作,尤其是基社盟籍财政部长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社民党籍经济部长卡尔·席勒的共同努力,通过改革实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景气增长。

  当时德国人最不满的是大联合政府导致了“议会的失言”,执政联盟控制了90%的议席,政府通过的政策几乎就是议会通过的政策。但1969年大联合政府强行通过紧急状态法导致执政联盟分裂这一事实也表明,大联合政府随时都面临因同盟者政见分歧严重而崩溃的危险。广受社民党批评的施托伊贝尔的存在,更是加重了这种危险。关于这一点,德国舆论早有了心理准备。>>>

  评论:妥协双赢 难题不变德国政坛今后将在内政外交上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然而,大联合政府也将面临一个不变的难题,那就是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克服德国自身的结构性缺陷和经济社会难题。

  冷战结束后,从上一届基督教联盟党政府到社民党政府,德国始终面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严重等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即传统的福利社会体制约束了市场经济的活力,缺乏创新的机制制约了德国经济的复苏,市场与公正、稳定与改革、自由与福利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德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但改革就要触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相比之下,联盟党的改革主张更具激进色彩,默克尔夫人在竞选时曾明确表态,新政府将进一步减少企业税赋来刺激投资,说到底,就是要在社民党改革的基础上下“猛药”,进一步削减德国民众的社会福利。此种改革思路具有“杀贫济富”的特点,虽得到德国资本家和大企业主的支持,但却引发中下层民众的不满,本次大选基民盟丧失的选票恰恰表明,相当一批选民担心并且不认可联盟党的这种改革政策。>>>

  施罗德这七年

特别策划:德国“铁娘子”胜出激活欧洲

  施罗德对自己表示满意

  人的婚姻生活中有“七年之痒”一说,施罗德的总理生涯似乎也没能逃过这一关。七年之前施罗德踏进德国总理府时踌躇满志,然而七年后他却被陷入经济困境的民众抛弃。

  第一任期(1998年10月-2002年9月)外交德美两国关系生隙

  2001年11月,施罗德作出支持美国进行反恐战争的决定。2002年8月,决定争取连任的施罗德在民意调查中表现不佳。他强调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进攻伊拉克,且德国也决不会参与任何形式的军事冒险行动。2002年9月,由于德国司法部长将美国总统布什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与希特勒的手法相比,引起美国强烈不满。

  第二任期(2002年9月-2005年10月)经济失业率创战后新高

  2002年10月,施罗德政府承认它无法将2002年的财政预算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之内。三年以后的今天,德国的财政赤字仍未达到这一要求。2003年,施罗德为了德国经济的复苏开始实施当政以来最大的经济改革措施,他引入福利削减政策以及允许雇主更容易解雇职员的措施。2005年2月,德国失业率创下战后新高,达到12.6%,失业工人人数高达520万。>>>

  执政七年大事记(据美国有线新闻网)

  1998年9月:54岁的施罗德赢得大选,其所在的社民党与绿党结成“红绿联盟”,组建政府,10月出任联邦总理。

  1999年2月:施罗德政府上台104天之后,社民党就在德国中部黑森州选举中大败,失去了联邦参议院多数议席,导致红绿政府"半身不遂"。

  1999年3月:奥斯卡·拉方丹在与施罗德的夺权斗争中失利,辞去财政部长以及社民党主席职位。当月,德国空军“狂风”战斗机参加北约对南斯拉夫空袭行动,这是德国自二战战败以来首次进行战斗性军事行动。

  1999-2000年:施罗德组织了22亿欧元以挽救有着150年历史、在全球拥有2万雇员的建设集团菲利普·霍尔兹曼股份公司(Philipp Holzmann),但是该公司仍旧和其他德国大型企业一样,回天无力,在施罗德政府时期倒闭。

  2001年6月:施罗德政府与众多公共服务公司签署协议,在2020年之前关闭德国19个核电站。

  2001年11月:在美国对阿富汗发动军事打击将近一个月之后,德国议会以微弱优势通过了施罗德提出的信任动议,德国作出一项历史性决定--向阿富汗派出3900名联邦国防军士兵。

  2002年8月:施罗德为争取连任展开竞选活动,他表示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德国也不会参与任何军事“冒险”行动中。

  2002年9月:德国司法部长将布什与希特勒相提并论,为此,施罗德被迫写信给布什向其道歉。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德国大选竞选期间批评美国对伊政策破坏了两国关系。当月,施罗德赢得大选,成功连任总理。

  2002年10月:德国政府承认无法按欧盟规定将2002年政府财政赤字控制在占国内生产总值3%以内,即便是到了2005年德国仍未能履行欧盟这一规定。

  2003年:作为施罗德上任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举措,施罗德宣布削减福利,并实施有利于就业的措施。他推出了“2010议程”计划,并号召德国人民众志成城推进德国经济发展。施罗德得到了社民党的支持,并以威胁辞职的方式迫使议会接受这一方案。

  2004年2月:施罗德出人意料的辞去社民党主席职务,并让位于自己信任的盟友弗兰茨·明特费林,以便能在党内集聚起足够的支持力量。

  2004年:由于施罗德的改革方案未能获得民众支持,社民党在全境地区性选举基本上落败。

  2005年2月: 德国失业人数达到520万人,占劳动力的12.6%,成为战后最高。而施罗德在1998年上任时,失业人数为410万人,占劳动力的10.6%。施罗德承诺逐步降低失业率,目前的德国失业率为11.2%。

  2005年5月:施罗德支持率远远落后于反对党,并且失去了社民党长期以来控制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选区。施罗德孤注一掷,提出提前一年举行大眩

  2005年9月:在9月18日的德国大选之后,执政的社民党和在野党基民盟与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的联盟党均未获得足够议席来单独组阁,德国政坛一时陷入僵局。施罗德和反对党总理候选人默克尔均坚持要获得总理职位。

  2005年10月:施罗德同意放弃总理职位,默克尔将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但作为交换,社民党将控制政府重要部门。>>>

  默克尔的难题

特别策划:德国“铁娘子”胜出激活欧洲

  铁娘子前面的路“坎坷不平”

  政治不是选美,这名离婚女性,在短短16年里,从一名东德民主运动人士蹿升到有“西德富有老男人俱乐部”之称的基民盟党魁,就说明了她的不平凡。靠着“四反”―――反基民盟传统、反传统家庭价值观、反传统劳动制度和反传统社会福利,这个“反骨”女人迅速虏获了急切思变的德国人,即将成为德国首位女总理,也成就了德国政坛的神话。

  在拉锯战式的总理之争后,等待德国首位女总理的将是更为艰难的挑战―――如何振兴德国经济、解决高达12%的失业率问题。施罗德所在的社民党主席明特费林10日表示,该党承诺与联盟党共同建设稳定的大联合政府,而新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应对失业率。

  经济问题一直是此次德国大选的核心问题。1998年首度出任总理的社民党人施罗德在他治下的七年(1998-2004),德国经济令人失望:年均经济增长率创联邦德国建国以来最低的1.3%;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12.6%,德国从欧洲经济的“发动机”成为了“大拖斗”。

  高福利制度和理念已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联邦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强调对公民的社会福利保障,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包罗万象的莱茵模式的福利国家制度。目前,该制度所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项目支出,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33.6%。高福利导致高成本,还带来高国债、高税收、低竞争力......最终荼毒经济,造成高失业,遏制福利增长,陷入恶性经济社会循环。

  此外,两德统一也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总体经济。目前,为了最终拉平德国东西部在经济实力、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准等方面的差距,西部每年各种形式向东部实施的财政转移支付仍有千亿欧元。

  新政府想要德国振兴经济,恐非朝夕之功。德国总理人选敲定的消息曾令10日上午欧元对美元汇率小幅上扬,但市场明显对此信心不足。纽约汇市10日早盘,美元兑其他多数主要货币上涨,然而欧元汇率却走低。由于德国大选一直未能决定谁将出任下一届政府总理,欧元对美元的汇率自9月份已下跌0.9%。 >>>

  评论:政党妥协 国家赢

特别策划:德国“铁娘子”胜出激活欧洲

  全球“选秀”众生相

  默克尔的联盟党和施罗德的社民党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妥协,不能说默克尔百分之百赢了,司法部长、外交部长、财政部长等要害位置落入对方之手;也不能说施罗德输了,虽然很可能从总理降级为外交部长,但他留在政府,并继续发挥作用,他的党派也获得了相对有利的位置,为来日东山再起创造了条件。>>>

  施罗德被“卖”了个好价钱

  施罗德的确卖出了个好价钱。通过交易,社民党得到了全部18个部长职位中的8个,其中包括举足轻重的外交部长、改革部长、就业部长、卫生部长、交通部长和财政部长。这些职位加起来,足以使默克尔在未来政府中成为一个弱势总理。>>>

  政治力量妥协分娩联合政府

  本次德国大选,两大政党都不是绝对赢家,但都笑到了最后,不过这种胜利是以相互妥协、求同存异的双赢形式体现的。大选带给德国民众一个大联合政府,出现一位女强人面孔,联盟党的入阁对那些想求新思变的选民来说,无疑是吹来了一股新鲜的政治空气,德国政坛今后将在内政外交上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然而,大联合政府也将面临一个不变的难题,那就是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克服德国自身的结构性缺陷和经济社会难题。>>>

  政党妥协 国家受益

  妥协是政治的黄金法则,两党组成“大联合政府”是妥协精神的胜利,不是哪个具体的人赢了,而是德国赢了。默克尔担任总理的消息一出,德国股市立即上扬5.8个百分点。>>>进入专题

  >>>进入国际频道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刘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