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台湾建省的历史进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4:3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台湾建省的历史进程(图)
台湾第一条铁路狮球岭隧道口

  今年10月12日是台湾建省120周年的纪念日。从我国的边疆海岛到一个正式的行省,台湾走过了一段十分不寻常的历史路程。

  最早建议

  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投降,结束了海峡两岸间的分裂对峙局面,国家实现了大一统。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成千上万的闽粤移民以各种方式渡海来台。

  乾隆初年,台湾的汉人居民已由原来的3万余人增加到45万多,行政建置也由一府三县增为一府四县二厅。乾隆二年四月十一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金上奏清廷,建议清廷“将台湾另分一省,专设巡抚一员,带兵部侍郎衔”以资弹压,以重海防。虽然同年四月十五日清廷驳回了这一奏议,但吴金的建议应是台湾建省的最早建议。

  一波三折

  由于大陆移民的不断迁入,到嘉庆十六年前后,台湾的人口已增至近200万人。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物产丰富、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台湾不可避免地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台湾与牛庄、潮州等作为新增辟的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列强的势力直接进入台湾。清政府限制大陆人民渡台、禁止人民进入内山“番地”等消极的治台政策和海疆防务的废弛,给了列强可乘之机。同治七年,先后发生了美国商船在台沉没以及英、德商人占垦大南澳等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事件。接着,日本更以琉球遭风船民被台湾原住民杀害为借口,于同治十三年悍然出兵,在台湾南部琅峤登陆,对牡丹社等高山族大肆烧杀,并在当地修路建房,意图久占。虽然此次日本侵台事件最终由中日双方通过外交途径获得解决,但对中国朝野震动极大。当时担任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沈葆桢主张应以办理日军侵台的善后事宜为契机,痛改过去因循守旧的做法,努力开创台湾建设的新局面。同时还指出:“宜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驻台”,折中还逐一列举巡抚驻台的十二条好处。此折经吏部与总理衙门会议后,虽然同意“准将福建巡抚移扎台湾地方”,但因闽省督、抚存有不同意见,而且闽抚常川驻台也有实际的困难,清廷最终不得不于光绪元年十月三十日下颁的谕旨中提出折衷的办法,规定福建巡抚于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以期两地可以兼顾。

  光绪二年春,新任巡抚丁日昌到闽后即因忙于整顿吏治和救灾而无法分身渡台。为了解决省台难以兼顾的问题,侍郎袁保恒于十二月在《密陈夷务疏》中提出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的主张。总理衙门对袁折加以议驳,台湾分省的方案又一次被否定。

  慈禧懿旨

  光绪十年爆发了中法战争,法军采取“据地为质”的策略将战火扩大到闽台地区,光绪十年闰五月,清廷派淮军名将、一等男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率兵援台。刘铭传在十分困难的形势下,团结全台军民,坚持抗战,挫败了法军占领台湾的企图。光绪十一年六月十八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的左宗棠上折,回顾总结了过去十年中各方先后提出的“巡抚分驻”、“省台兼顾”、“简派重臣”及“建省分治”等方案的利弊得失,他建议“惟有如袁保恒所请,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所有台澎一切应办事宜概归该抚一手经理。庶事有专责,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军机大臣、总理衙门王大臣会同李鸿章、醇亲王等对左宗棠等人相关奏折传阅、

  会议后奏称:“臣等查台湾为南洋要区,延袤千余里,民物繁富。自通商后,今昔情形迥异,宜有大员驻扎控制。若以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以专责成,似属相宜,恭候钦定”。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1885年10月12日),清廷以慈禧太后的名义发布了准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的懿旨,称:“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著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抚详细筹议,奏明办理”。历时多年的台湾建省一事终于确定下来。

  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除了是本身的开发、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加强海防建设,防御外来侵略的需要,这从同时发布的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另一道上谕可以看出端倪。台湾建省之后,刘铭传任首任台湾巡抚。在这位眼光远大、思想开放、能力杰出且富有实干精神的官员的领导之下,台湾在军事、行政、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建设和改革,成效卓著,数年之间,由原来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我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0月12日 第三版)

  作者:李祖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