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架合作之桥 铺创业之路(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4: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章念生

  10月7日至8日,荷中“生命科学论坛”在荷兰北部的格罗宁根大学召开,有130多名中国留荷学者参加。中国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带队与会,拥有50多项国际专利、在生物芯片研发与产业化方面享有世界声誉的程京教授也专程从北京赶来。荷兰方面对这次会议格外关照,格罗宁根大学为会议免费提供会议场所、膳食及各种便利,荷兰皇家科学院

、格罗宁根市政府都出资赞助。格罗宁根大学医学院院长全程参与并主持会议。他认为,这是他参加过的最成功的学术论坛。

  这样一个小型学术会议为何受到各方重视?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几个原因:其一,它有利于双方学术界架起沟通与合作之桥。2003年至今,荷中生命科学论坛共举行了3届。前两届先后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莱顿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专程前来出席。通过前几次论坛会,荷兰这几所大学与中国的几所名牌大学进一步密切了关系,找到了“共同语言”,发现了新的合作机会。如最近由欧盟出资的一项水稻研究项目委托中国农业大学与华中农业大学来做,便是论坛的直接结果之一。

  其二,为专业人士开拓了眼界,增进了学者们回国创业的信心。此次论坛的内容包括回国创业经验介绍、生物医学成果交流、新药开发与传统中医“现代化”的实际案例、绿色农业的挑战与战略、纳米技术的医学运用等,内容相当广泛。有许多学者表示,可能80%的内容与自己研究的学科没什么关系,但能启发思路,“帮助迸发出新的火花”。一位从事植物研究的学者对记者说,听完程京教授的介绍才知道,国内的生物芯片研发与制造均已跨入世界最前沿,这说明生命科学的创业机会非常诱人,“增强了我们回国创业的信心”。

  其三,为双方产业合作提供了机遇。荷兰现将生命科学产业作为今后的发展重点,政府准备大力扶持,在产业孵化方面也制定了优惠政策。精明的荷兰人意识到,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国学者群就相当于一个“产业领导人的储备库”,在这些人身上蕴藏着无限商机。比如,当得知程京教授主导的生物芯片技术专利开始输往国外时,格罗宁根大学医学院院长西伯兰德·波帕马教授极力劝说程京教授到荷兰投资设厂。而中国对生命科学的产业化也非常重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信息科学产业化均被列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点领域。

  4年前,在瓦赫宁根大学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刘春明博士、在格罗宁根大学研究生物化学的廖毅博士等几位中国留荷学者利用业余时间建起了“生命科学网”,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国留荷学者提供了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他们发起了一年一度的荷中生命科学论坛,每年在荷兰各地轮流举行。

  “许多与会学者也许还未意识到类似论坛今后的发展意义。”程京教授这样对记者说。他曾留学英、美,1999年从国外回到清华大学创业至今,周围的研究团队不断壮大,拥有的专利数目不断增多,创办的实体“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公司”收购了上市公司万东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并以技术入股方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等地办起了企业。“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相互知根知底的团队,而这个团队的组成就得益于当初在英国留学时共同组建的生物科学协会”。

  (本报布鲁塞尔电)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12日 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