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家住故宫(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5:02 中国青年报
  1980年代,虽然住在皇宫的墙根儿下,但那种感受跟住在北京普通的四合院没有太大区别。惟一的不同就是一边守着筒子河,另一边靠着宫墙。居民们冬储大白菜,夏天光着膀子在墙根下乘凉

  “你看,爸爸以前就曾经住在那大亭子里。”2005年国庆节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80周年大庆前夕,年过不惑的陈为民先生指着故宫墙外东北角一处角亭对儿子说。

  儿子望着父亲:“那四面通风的亭子,怎么能住人呢?”

  1982年,从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陈先生被分配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同年分来的还有另外6名大学生。这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分配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首批大学生。7人中有学历史、图书馆学、外语及化学的。1984年,陈工作调动,离开了故宫博物院。现在,当年的7人中,4人已离开了故宫。

  由于住房紧张,刚参加工作的陈先生等5个单身汉只能临时住在由东北角亭改造成的故宫职工宿舍里。“这个角亭周围砌上墙后,里面隔出了6间屋子。”他说,“我和另外3位新来的同事就住在靠角上的、分成里外间的一套房子里。”

  北京的冬天特别冷。那时候,气温零下十来摄氏度。到院子里去打水,回房间洗衣服,由于手是湿的,一摸门把手,就被“粘”住了。为了取暖,只能在屋里烧煤炉子。几个新来的大学生以前都没有生过火炉,有好几回,炉子没有封好,火到了夜里就灭了。大家只能蜷在被窝里,苦苦等着天亮。

  东北角亭往南,是一片平房,一个个别致的小院沿着故宫东墙边排开,故宫工作人员都叫它“十三排”。清朝的时候,这里曾经是皇宫杂役的居所。1949年后,随着故宫博物院职工不断增加,为解决住宿问题,这里渐渐成了一片宿舍区。“当时这里居住的主要是在故宫上班的职工及家属,大约有百十来户人家。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便炊烟袅袅、灯火阑珊,筒子河里升腾的雾气笼罩着小巷,仿佛置身书中描述的天上的街市。”陈先生说。

  筒子河是故宫的护城河,宽52米。当时,筒子河不归博物院管辖,而被划归到了北京市园林局。为了创收,有关部门曾经专门购置了游船,但最终因故没能在护城河里开放游船业务。护城河里也养鱼。天气闷的时候,鱼儿们一群群地浮出水面,直吐泡泡。作为筒子河边的居民,陈先生回忆:“有一回,我竟用水桶在河里舀到了一条不小的鲤鱼。”

  由于两岸居民数量增多,筒子河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河的两岸时常是堆积如山的垃圾,水也开始变臭,没人敢下河游泳了。

  陈先生的工作地点位于故宫内东北角,与宿舍只有一墙之隔。但每次上班,他都得沿着城墙根儿绕到神武门才能进入故宫。进出故宫有四个大门,神武门位于北面,是工作人员进出的主要通道。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紫禁城。当天下午4时10分,溥仪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从神武门黯然离开。次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当天,故宫正式向公众开放,其时,北平城万人空巷,人们争睹这座神秘皇宫及其宝藏。1949年以后,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成为我国最大的国家博物院。

  北墙外没有建筑,比较空旷,很多柳树、槐树、松树长在河边。早上打太极、调嗓子、舞剑的大爷、大妈们占着,傍晚则是一对对坐在石凳上谈恋爱年轻人的天下了。

  渐渐地,新来的大学生们适应了“十三排”的生活,闲暇的时候,几个人还开始在宿舍里烧饭做菜。平房没有专门的卫生间,要方便只能去公共厕所,更别说洗澡了。每回洗澡,就得换上拖鞋,带上换洗的衣服,向西经过神武门,然后上景山前街,再往东拐,到沙滩附近的公共浴室。“同学和朋友都很羡慕我在故宫工作,见了面,第一句话就是‘你如今都住进皇宫了!’那时,老有人隔三岔五找我,带他们免费参观故宫。”陈很是得意。

  虽然住在皇宫的墙根儿下,但那种感受跟住在北京普通的四合院没有太大区别。惟一的不同就是一边守着筒子河,另一边靠着宫墙。居民们冬储大白菜,夏天光着膀子在墙根儿下乘凉。

  后来,单位宿舍调整,陈先生搬离了“十三排”,住进了大墙内的一片平房。里面的条件比外面好些,每个房间都有厚厚的木地板,但神武门每天晚上10点前都得关门,这也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一次外出会同学,回来晚了,吃了个闭门羹。无奈之下,只能趴在门洞边,拼命地往里喊值班人员来开门。“幸好门洞里有回声,要不那么远的距离喊哑了嗓子人家也听不见。”陈说。

  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消除火灾隐患,更好地保护故宫古建筑,博物院开始了搬迁“十三排”居民的动议。据东华门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到1998年左右,这里的居民搬迁完毕。

  曾经在这里居住6年,现任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胡建中说:“原来一个胡同的邻居,现已经分散住在北京城区的各个角落,有的在城南的草桥,有的在东郊的通州。”现在这里已经改造得整齐一新,成了博物院新的一处办公地点。

  1998年,国家投资6亿元整治故宫筒子河及周边环境,河水被抽干,淤泥挖走后,工人们在河底铺上了水泥方砖。“十三排”所在地逐渐恢复了皇城昔日的风貌。
家住故宫(组图)

  故宫东北角楼下角亭和低矮平房就是居住着普通人家的“十三排”。
家住故宫(组图)
清晨,故宫高墙下,京剧票友们一展身手。
家住故宫(组图)
  东北角亭往南,是一片平房,一个个别致的小院沿着故宫东墙边排开,故宫工作人员都叫它“十三排”。据介绍,清朝的时候,这里曾经是皇宫杂役的居所。1949年后,随着故宫博物院职工不断增加,为解决住宿问题,这里渐渐成了一片宿舍区。这是宿舍内的一个场景。陈为民摄
家住故宫(组图)

  1998年夏,一工人站在故宫东墙边一处即将拆除的房屋上。随着故宫周边改造,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迁了出去,往日这里充满市民生活气息的场景已经消失。
家住故宫(组图)
工人们扛着工具进入拆迁现场。
家住故宫(组图)
家住故宫(组图)
家住故宫(组图)
家住故宫(组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