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现代邮差”骑的还是自行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5:10 辽沈晚报

  三十岁以上的人都有过“等信”的经历。在电讯不发达的时代,信件是沟通信息的主要方法,邮递员那绿色的身影也总是为人所期盼。现在的社会,从电话到电邮、从QQ到MSN,各种即时通信方式早已取代了家书,骑自行车走街串巷的邮递员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的邮递员们每天又在做着什么呢?

  写信的人少了,但——

  邮递员并不少

  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大街上又恢复了喧闹。早上8点半在太原街邮局看到杨延强时,他已经送了趟报纸回来了,正在整理桌上的杂志,为9点的第二次出发做准备。这个长假杨延强基本没休息。实际上,对投递员来说,无论是否节假日,每天的工作都在早上七点前开始。

  “《儿童文学》三本、《航空知识》两本、《无线电》得放上面。”杨延强嘴里一边叨咕着,一边把一本本杂志按照投递的顺序码放好,再用细纸绳扎成一个个小捆放进邮袋里,防止路上散开。9点之前,杨延强完成了出发准备。“我们一直是半军事化管理,要统一行动,一起出发,上午两趟、下午一趟。闲不着。”杨延强说,自己这个职业的正式名字应该叫“投递员”,可老百姓更愿意叫成“邮递员”。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邮递员人数是否是减少了?对于这个问题,杨延强的回答是:不仅不少,反而更多,因为过去住平房的人多,邮递员不用爬太多的楼,工作效率也比较高。现在不行了,全是楼房,天天爬楼体力消耗大,商业信函大量增加也需要补充一些人手。对于市民们总看不到邮递员的原因,杨延强的解释是,“很简单——写家信的人少了。用邮的居民少了,与邮递员的接触自然也就少了。”二三十年前,邮递员每天投送的邮件中,绝大部分是家信,而在今天,家信的比例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了。

  少了家信传递,但——

  商业信函成了新邮件

  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少了家信可以传递,如今的邮递员每天都在忙活些什么?杨延强打开自己的邮袋,里面除了报纸、杂志之外,就是一封封商业信函,这类信函的内容大都是电话、信用卡账单,还有大量广告类邮件。这些邮件在市民看来很多都可归入“垃圾邮件”之列,可对邮递员来说,每一封信都马虎不得。另外,这些年,邮局也拓展了业务领域,代订火车票之类的服务也落在了邮递员的身上,送票、收款、征订也成了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

  邮政用车越来越多,但——

  邮递员伙伴还是自行车

  早上九点,开过一个简单的早会之后,邮递员们开始出发。杨延强的肩上手上,共有大大小小四个邮袋,“多的时候能有近百公斤”。也难怪,现在的报纸版面越来越多、杂志越来越厚,有的铜版纸印刷的精美刊物一本就有好几公斤重,邮递员身上的负担自然是越来越重。楼下倚着大树的一辆绿色的永久牌自行车已经陪伴杨延强5个春秋了,这样的二八加重自行车在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可杨延强却一直把它看成自己最可信赖的朋友。蹬上自行车,杨延强熟练地从邮局大院里密密麻麻停放的邮政汽车中穿过,“汽车是给大单位和特快专递用的,零散的客户还是要靠咱这俩轮的”。

  风里来雨里去,但——

  “这是个好工作”

  天气不错、阳光灿烂,对邮递员们来说,这是一年当中最舒服的季节,冬天冷、夏天热、春天刮大风,只有秋季最惬意。一出大门,杨延强就充分发挥出自行车的优势,迅速消失在小巷当中。他的投递区在医科大学至马路湾一带,方圆1平方公里左右,报刊常年订户将近100家,报刊种类上千种,每一趟投个五六十户是很平常的事儿。杨延强属于那种腿勤、车快的“选手”,一趟下来基本不走回头路。

  医院、学校这样的大单位的投递工作已经交给了汽车,和平大街旁边的几栋写字楼便成了杨延强每天都要光顾的“大户”。写字楼里的保安、门卫几乎都成了杨延强的朋友,见了面免不了相互打听打听情况、开开玩笑,普通邮件可以由门卫转交,重要的邮件,还得亲自上楼。

  “师傅,麻烦问一下龙汉大厦怎么走?”一位骑车人从后面追了上来,杨延强停下车,给对方指明了方位。他说,经常能碰上问路的,因为这身绿色制服特显眼,而且能赢得大家的信任。

  虽然工资不高、工作挺累,风里来雨里去的,可杨延强并不认为邮差是“苦差”,他和家人都认为这工作不错,“挺受人尊敬的,是个正经工作。”说到这儿,杨延强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

  本报记者 田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