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9:32 南方日报

  王宏图

  金桂飘香的季节,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将揭晓。与其他诺贝尔奖项不同,文学奖在颁发后常常会惹起很大的争议,这种意见上的对立有时甚至会达到势不两立的白热化程度。

  纵观历史,已走过百余年历程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评选标准上也是几经变迁。按照诺贝尔的遗嘱,文学奖应颁给那些“创作了富于理想倾向的最卓越作品”的作家。在开始的20年间,由于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对“富于理想倾向”的理解偏于保守,那些忠实描绘现实、具有异端倾向的作家遭到冷落,如托尔斯泰、左拉、易卜生、斯特林堡等杰出作家均无缘该奖。从上世纪20年代起,瑞典学院开始从狭隘的理想主义标准中解放出来,托马斯·曼、尤金·奥尼尔、赫尔曼·黑塞、T·S·艾略特、海明威、亨里希·伯尔等一大批众望所归的作家获奖,这无疑加强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当今主要文学奖的地位和声誉。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人们惊异地发现,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很多人不像他们的前辈那么声名卓著。虽然他们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很高,但读者群廖廖。而读者也大多是在他们获奖之后,才对他们的作品有所了解,莫里森、大江键三郎、达里奥·福、伊姆莱·凯尔泰斯、耶里内克等作家便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看,诺贝尔文学奖与其说是对他们成就锦上添花式的承认,不如说是雪中送炭式的褒奖。

  这一变化与上世纪70年代之后瑞典学院奉行的务实原则不无关联:它认为其使命不在于确认哪些文学作品是最优秀的,而在于认定哪些优秀作家有资格获奖。学院前任常务秘书拉斯·古伦斯垣(LarsGyllensten )教授曾明白无误地阐述了这一态度,它关注的焦点是奖金的实际效用:它是否有助于扩大某一作家的影响?它能否让人们关注某位声名并不显赫的优秀作家,而他的作品本应为他赢得更多赏识?它是否有助于扩展预想中读者的视野,例如将关注的目光扩展到非西方国家的文学?

  但这一雪中送炭式的评判倾向,似乎对那些取得了很高文学成就又拥有广大读者的作家不太公平。今年热门获奖候选人菲利普·罗斯、奥兹、阿特伍德、略萨等人是否有机会折得桂冠呢?也许在瑞典学院那些孤傲的院士们眼里,这些大牌作家只是名声大,文学价值被高估了,不值得为他们锦上添花。但长此以往,诺贝尔文学奖能否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呢?

  (作者是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