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非凡壮举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9:45 新华网 |
新华网记者曹智、奚启新、徐壮志2005年10月12日9时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二号F型火箭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撕破秋日的大漠长空,直刺九霄。 在长征巨型火箭一次次的怒吼声中,中国——这个有着千年飞天梦想的国度,正在稳步迈入太空时代。从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1970年“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从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到今天中国航天员第二次寰宇巡行, 在迈向太空的征程中,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奇迹。饿着肚子也不曾放弃的梦想——飞天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离子夜还有32分钟时,一枚火箭冲天而起,把一个直径58厘米的铝制圆球送入了太空。 人类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标志着——在仰望了千百年后,太空,对人类来说再也不是高不可及的了。 消息震动世界,也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然而,此时,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上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还不满10岁,百废待兴。 现实的困难是巨大的,但,对一个民族来说最可怕的,却是丧失梦想。面对太空的召唤与挑战,这个从百年积贫积弱中醒来的民族,以超乎寻常的敏锐,回应了来自太空的呼唤——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还提出了分三个步骤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就在中国的人造卫星正躁动于母腹之中的时候,中国跨进了饥饿的年代。一个饿着肚子的民族,连走路都摇摇晃晃,还能飞出地球吗? 梦想,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鼓舞人的力量。即使是饿着肚子,人们也不曾放弃飞天的梦想。调整任务,收缩机构,停止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把力量先转移到探空火箭上去,成为当时正确的选择。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终于竖立在20米高的发射架上。 不可隐瞒的事实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 然而它的发射成功,却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0年后的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 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航天时代。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科学家们就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他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载人飞天梦想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但,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却不可能被中止。1986年的春天,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的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从1986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无论是1992年1月还是1992年9月21日,都将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里程碑般的不朽印迹。从载人航天工程被批准立项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的载人航天终于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历史的脚步坚定而执著地走进了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2003年10月15日,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飞船,向太空飞去……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自主创新,中国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国航天人正是凭着这种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勇气和精神,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能实现的飞天梦想,奇迹般地在这块神奇的国土上变成了现实。“中国的航天事业一开始就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在思考中国航天的风帆该怎样起航时,当时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卫星已经升起的苏联。”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回忆说,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这种合作就慢慢中止了。 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后,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一时面临着重重困难。为此,聂荣臻元帅专门向党中央写出报告,这位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总管提出,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气愤为发奋”。 最困难的年代,却是实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最饥饿的年代,却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没有办公地点,就租几间房子;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用手摇式计算机;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几张三合板,外加十几支蜡烛和几把手电筒,便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与研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实现着航天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载人航天事业,走的同样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1992年,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中国航天人在短时间内就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仅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就采用了3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自豪地说。如果说,火箭技术尚有基础,那么,我国的飞船技术则完全是从一张白纸起步的。据戚发轫介绍,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可利用空间创世界之最。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轨道舱可留轨半年,作为一颗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这种独创性的大胆设计,为今后实施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飞船设计的高起点,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一不是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回眸风雨飞天路,王永志感慨万千: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所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都是我国创造的。 作为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巨型航天工程,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再次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万众一心,绘就飞天路上五彩云霞 梦想,可使一个民族变得坚韧、自信;梦想,可使一个国家永葆生机、活力。在追逐飞天梦想的征程中,记录下了中华民族自强、自信与自豪,更展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强大凝聚力。 “不信沙场苦,均看刀剑瘢”。共和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像传递接力捧一样,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将个人的荣辱得失抛在了大沙漠中,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洒在了戈壁滩上。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人当兵几载,却连航天发射场的样子都没有见过。这里的官兵已习惯了咀嚼灌进碗里的沙粒,他们叫做“二米饭”;一名巡道兵被沙暴刮了一个跟头,4天后才被部队找到;中心的东风烈士陵园,长眠着600多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或许,创造飞天辉煌的人们,本来就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被历史所铭记。 作为一项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宏大系统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7大系统,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汇聚了全国数千个单位,仅参试的工程技术人员就超过10万人。如此规模的队伍,离开了社会大协作、离开了万众一心,就不可能有神舟飞船的6次成功发射。“大力协同,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中,仅运载火箭就有20多万个零部件,火箭和飞船等上天产品有12万多个元器件。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一点小的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大系统的成败。”著名的航天专家黄春平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 为了共同的飞天梦想,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协同的凝聚力火山般迸发出来—— 自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被批准立项之后,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就迅速汇成了浩浩荡荡飞天队伍。在他们的大胆创新下,我国的科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是一个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的企业,当接到为发射神舟飞船的火箭生产配套元器件任务的时候,企业已连续3个月未发出工资了。为火箭生产配套元器件,需要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钱从那里来?工厂决定借贷30万元,职工们自发集资了12万元,生产如期开工,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协作配套任务……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计划,飞船着陆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草原上。通向飞船着陆场仅有一条泥泞小道。自治区领导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调集人力、物力进行抢修。修“通天路”的消息在草原不胫而走,牧民们纷纷带上工具,自发地加入到修路大军中。一条长60公里的简易公路,仅用一个月就修通了……依靠团结协作、万众一心,依靠现代化的交通,在西安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在天津制造的飞船太阳帆板,产于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第二天就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1964年的深秋时节,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遍世界的时候,面对大漠戈壁上的擎天云团,西方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断言,那不仅仅是火红的云团,更像是举起的拳头,是中国人用能力和志气攥成的拳头!时光飞逝。今天,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青春、智慧和热血孕育而成的团结协作、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在长征巨型火箭喷射出的长长烈焰中,已化作了神舟奔向太空的绚丽轨迹,化作了飞天路上的五彩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