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家电企业借力打力全球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10:22 大洋网-广州日报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家电领域的著名跨国公司基本均已在中国投资。20多年过去了,这些洋家电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如何?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昨天发布统计数据显示,就白色电器领域而言,全球所有著名的家电公司如伊莱克斯、松下等均先后在中国建有生产基地;而列于世界500强内的20余家公司全部拥有对华投资项目。而且,跨国公司仍在寻找机会继续进入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在

这一轮的投资中已经明显体现出产业升级的趋势。面对这样的趋势。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家电企业的出路在于借与跨国巨头产业链互补的机会,实现全球化。

  文/图 本报记者周裕妩

  实际上,根据跨国公司不同的战略定位,其在中国经营模式也有不同分类,跨国公司与中国家电企业之间构成了两种不同的竞争关系。

  跨国巨头在华规模升级

  一种是直接竞争的关系。以LG、三星、松下、索尼、飞利浦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争夺市场、争夺资源的直接竞争关系,特别是一些全球扩张势头强劲的韩国、日本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全球性生产与出口基地,近年来生产与出口规模在不断提高。这些品牌不仅在产品价格上越来越表现得和中国品牌针锋相对,而且随着管理团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也在逐步入乡随俗。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显示,2003年韩系跨国公司空调器产量增长88%,内销增长62%,出口增长1.3倍;微波炉产量增长45%、内销增长37%、出口增长47%;洗衣机产量增长60%,出口增长3.4倍。

  另一种是产业链互补型竞合关系。从产业链的分类角度出发,与中国家电企业构成互补关系的跨国公司包括四类企业:上游零配件与原材料的供应商,下游流通领域的采购商与零售商,提供工装设备、设计、认证、检验、物流等服务的公司,以及已经退出或在某些领域退出制造环节的传统家电制造商。

  沃尔玛,HomeDepot等全球性或区域性著名跨国零售集团都在中国设有采购中心,这足以说明,当中国家电业的规模大到在全球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时,原材料与零配件供应商以及流通渠道的采购商、零售商等对中国家电业的依赖度也在迅速提高。

  国内企业出口自主品牌少

  而那些已经退出或某些领域退出制造环节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形成的互补型的竞合关系更是显而易见。以美国通用(GE)为例,其基本已经退出制造环节,转变为家用电器的品牌运营与产品的供应商,每年以业务外包的方式从中国企业采购或定制数百万台的电冰箱、空调器、微波炉、小家电。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包括创维、美的、格力、科龙等在内的家电企业都开始有意识地转向自主品牌出口,但实际上,自主品牌出口的产品依然是占极小比例,目前约80%的出口家电产品是通过与跨国公司的贴牌生产合作进入国际市场。

  出路:全球化

  中国家电产业出路在于全球化,而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是跨国公司促成的,实现全球化进程与完成产业升级的进程同样也离不开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而实际上,有不少家电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出路,从2004年开始,中国家电企业开始大规模地和跨国公司在资本等更深层面的合作。

  将直接竞争转为互补

  在TCL收购了汤姆逊的电视机业务之后,美的也将旗下制冷产品业务20%的股权售予东芝开利股份有限公司。而海尔在率先实现向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品牌输入之后,于今年也开始大胆尝试并购诸如美泰克等国际企业。

  商会认为,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中国家电企业正视目前在产业链中地位较低、实力较弱的现实,利用自己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借助跨国公司的品牌、渠道、技术优势,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逐步改变竞争地位,将直接竞争化为互补型的竞合关系。(周裕妩)(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