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河西变化仍在继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10:56 南京报业网

  【江苏商报报道】 本报记者朱福林报道

  “1997年的时候,同学家在宝地园买了新房子。去他家玩,推开窗户一看,嗬,围墙外空荡荡的一片杂草荒地,尽头是一排排猪圈,还听得见猪在叫。”啦啦坐在记者对面,向记者描绘他最早认识的龙江。啦啦是一个在龙江生活了5年的青年,眉清目秀,十指修长,“我的业余爱好是音乐,键盘手。”

  在赶来采访啦啦的途中,记者特意留意了一下时间。记者19点39分在解放路公交车站上了65路车,20点06分公交车停靠龙江小区站,这一站下来了9个人。

  站在草场门大街和龙园西路的交叉路口,来往的车辆行人,并不比主城区任何一个路口少。但是啦啦对记者说,1997年的时候,这里除了稀稀拉拉的高楼和荒地尽头的猪圈,没有更多东西了。

  在啦啦看来,当时的龙江更像农村。那时候龙江的“优点”说起来像一个笑话,“人少,弹琴的时候不会有人找上门来嫌你闹。”

  2000年啦啦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半年后一个人搬进了龙江腾飞园的一套房子里。这套房子是父母为方便啦啦上班,特意买下来的。当时的房价是2000多元一个平方米,这套两室一厅56个平方米的房子,花了家里十一二万。“当时买这里的房子没什么动机,就是因为我的工作单位在龙江,上班近。”啦啦对记者说。2001年4月份,啦啦开始一个人在龙江生活。那时候的龙江,虽然差不多已经进行了近10年的建设,但是和现在的龙江还不一样。

  首先感觉到变化的是路。

  2001年啦啦居住的小区,没有一班直通新街口的公交车,如果不想中途转车的话,啦啦必须走很远的一段路去找一班能够直达新街口的车,“那个时候好像只有11路和66路”。那时候走在龙江新建的道路上,宽阔的路面可以容忍随意的行走,包括行人闯红灯。

  接下来不一样的是吃。

  2001年啦啦居住的小区附近只有一家苏果便利和一家联华便利,如果厌烦了方便面和速冻食品,想换换口味的话,还得花一番工夫在街巷上找寻。不像现在,抬脚就是偌大的金润发,沿街都是酒店和茶吧。

  “楼多了店多了人多了。”啦啦最后作了这样一个总结。

  五年的时间在回忆中“嗖”地一声过去了,龙江五年的变化聚沙成塔,“就好像埋头在屋子里写歌,推门出来世界变了。”

  或者应该这样讲:2001年到2005年,一个音乐青年缩在屋子里谱写小乐章;一座城市、一个时代在不知不觉中谱写大乐章。

  2004年5月份,啦啦的父母在新街口金轮大厦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100多万,房子一直空着。啦啦的父母早在此前已经搬到龙江,住在另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中。

  新街口130平方米的屋子,对南京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诱惑。然而啦啦对记者说:“我觉得住在这里和新街口没什么区别,这里空气更好一些。”(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