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亚强震的警示(新世纪论坛)(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05:19 人民网-华东新闻
南亚强震的警示(新世纪论坛)(图)
  此次南亚强震对我国所在的欧亚板块有一定影响,我们要警惕由此引发的地震活动性的增加,带来地震可能性的加大

  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时刻不能松懈,比如我国对建筑物的抗震性是有统一标准的,但很多地方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一方面需要勇敢地抗争、防范,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在牺牲环境换取眼前利益的同时,灾难也将不期而至

  2005年10月8日北京时间11时50分,当地时间8日8时50分,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8级地震,震级与唐山大地震相近。强烈地震过后,该地区又发生多次余震,余震的最强震级达6级以上。

  地震对巴基斯坦、印度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引发了泥石流,多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截至11日,死亡人数已达4万左右,受伤6万多人,世界各国都在紧张关注事态发展和灾后救助情况。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地震局副局长朱元清博导,请他解答人们关注的多个热点问题。

  震灾惨烈有多重原因

  记者:此次克什米尔乃至整个南亚的灾情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

  朱元清:直观的后果是,克什米尔地区地震后大概有2700所房屋倒塌,7.8级地震后还发生过多次余震,到12日,遇难人数已经增加到1300人,伤患也增至4500多人。巴基斯坦8日发生大地震后也已经有2.3万人丧生,5.1万人受伤,250万人无家可归。地震的爆发还引发泥石流,为救援工作增加了难度。

  记者:造成这么严重的伤亡损失主要有哪些原因?

  朱元清:此次地震震级我国测定为7.8级,和唐山地震的震级一样,美国测定是7.6级,日本测定的也是7.8级。这个震级是比较强烈的地震,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里氏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震级强烈是伤亡损失严重的最直接原因。

  此次地震酿成重灾还有其他方面原因。首先这是一个典型的浅源地震,震中在伊斯兰堡东北部95公里和斯立那加西北部大概125公里的地方,震源深度10公里,当年我国唐山地震震源深度确定是11公里,这种浅源地震由于震发的区域离地面很近,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还有时间问题。地震发生恰巧是伊斯兰斋月的第二天,又是周末。按穆斯林习俗,他们是凌晨4点吃饭,饭后接着休息。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多居民都在睡觉,逃生的机会有限。

  另外,该地区虽然位于大地震活动带上,但此次震中位置近百年来没发生过如此大的破坏性地震,也可以说是地震活动带上的一段空区。由于多种原因,当地的建筑均无抗震设防,也缺乏强制性的抗震标准,建筑质量比较差,这些都是造成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严重伤亡的直接原因。震后还发现,当地老百姓防震意识不强,大多数人缺乏应对地震的知识和经验,使很多人没能有效逃避灾难。

  印度洋板块对欧亚大陆影响加剧

  记者:去年印度洋由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还让人心有余悸,去年12月26日与今年3月29日印尼也发生了两次8级以上地震,这是不是意味着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地震活动高发期?

  朱元清:此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强烈碰撞的地区。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的地区有两个“犄角”,“犄角”之一位于帕米尔地区,此次地震发生的克什米尔地区就在这里,另一个“犄角”位于我国西南的云南、西藏和缅甸交界的地区。这次强烈地震发生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的西北部地区。如果回忆一下去年12月26日和今年3月29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8.7级和8.5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洋板块的东边界。从此可以看出,印度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作用在增强。

  有专家认为,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地震活动高发期,由于近年8级地震比较多,表明全球板块活动正在加剧,如此频繁的现象在100年前也出现过。其实,地震的产生是具有周期性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积累与释放的过程。我们对地震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人类而言,在无法预知的自然灾害面前,做好防范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此次南亚强震对我国会有多大影响?我们对此类自然灾害有些怎样的防范举措?

  朱元清:此次地震没有对我国境内造成直接的破坏,但是对我国的地震活动会有一定影响。

  这次南亚强震也警示我们,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时刻也不能松懈。就像美国的新奥尔良市,它的堤坝是按照该市有史以来最大的3级飓风的标准建造的,结果来了从未有过的5级飓风,堤坝垮掉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

  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国家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很多地方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在这次地震中,由于当地建筑物无设防,造成巨大伤亡,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1986年在日本东京发生了6.2级地震,一座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只死亡两人,整个城市运转正常,这是日本政府致力于把东京建设成一个能抵御8级大地震城市的结果,这值得我们借鉴。

  上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自然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应急救援。自1992年后,上海新建的所有建筑物都按照抗地震烈度7度的标准设防。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近日又成立了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从而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

  中国地震局也一贯十分重视上海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印度洋地震海啸发生后,安排上海市地震局在东海海底建设两个海洋地震监测台,其位置距离陆地约150公里,这样在地震发生后,上海可以赢得一定的应急时间。

  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

  记者:为何近年来海啸、飓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灾难?

  朱元清:近期的自然灾害有一个特点,都是史无前例的。如此频繁发生灾害在历史上是罕见的,造成的损失和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创伤也是空前的。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一方面需要勇敢地抗争、防范;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无论是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还是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等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都和环境破坏有复杂的相互联系。可以说,环境污染的影响远比人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不仅破坏了直观的生活环境,甚至会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自然界的各个系统有一个整体变化过程。大气系统对自然界的变化十分敏感,对人类活动的反应同样敏感,比如温室效应、土地利用和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都会给大气系统造成影响。大气环流变化会产生台风、暴雨等;温室效应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也会影响海流,这些变化直接作用于地球,对地球运动也会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变化过程。

  另外,全球变暖会使北极冰盖融化,造成地壳抬升和地壳回弹变形,也有可能导致地球自转的变化和地震的发生。事实上,近些年来飓风、海啸的频发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人类现在的很多利益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其实在得到眼前利益的同时,灾难也会不期而至。越来越多灾难的爆发,证明破坏环境的恶果已经越来越快地走到人类跟前。如何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是需要我们正视的长期课题。

  《华东新闻》 (2005年10月13日 第三版)

  作者:本报记者曹玲娟本报实习生邱晓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