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的“回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05:4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深圳,“回报”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

  迅速崛起的深圳,“先富起来”的深圳人,没有忘记回报国家和全国人民。

  1990年,深圳人提出“反哺社会、回报全国”的口号,并在全国率先成立合作发展基金,每年按固定比例从财政收入中划出一部分,支援贫困地区开发“造血”型项目。

  目前,深圳全部税收中上缴中央的比例由10年前不足40%上升到去年的近70%,累计上缴中央财政3663亿元。25年间,深圳共帮扶了全国10个省(区)、60多个县(市)各类资金共75亿余元,在全国建设了150多所希望小学。

  每逢灾害,深圳人总是第一时间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时,深圳人赈灾捐款上亿元;今年6月,广东部分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深圳人一天就捐出了4000多万元。

  深圳人创造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同时也创造了“爱心指数”增长的“速度”和“效益”。

  25年间,深圳对“家园”环境的“回报”累计达500多亿元,使深圳成为同时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头衔的城市。

  深圳在全国最早建立义工组织,目前注册义工多达6万人,参与义工服务的深圳人超过300万人次,“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成为深圳人的时尚。

  以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作为物质条件,深圳人同时创造了以“回报”为核心的“爱心指数”增长的“深圳速度”。

  深圳的“当家人”以“更强的责任感、更务实的作风、更高效的执行力、更廉洁的风气、更团结和谐的氛围”回报深圳人。

  2003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倡导并组织了深圳市首届“关爱行动”,把深圳人自发的爱心义举变成制度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在“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为主题的“关爱行动”中,针对失业、欠薪和特困家庭的就医、子女入学等“热点”问题,700多万深圳人以500多项具体活动奉献“关爱”,近20万外来工、残疾人、失学儿童得到“关爱”。

  今年2月,深圳制定《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鼓励招工、招生优先录用义工;并特别拨出100个户籍“爱心指标”,将百名优秀义工调入深圳。

  为了“人人有话说”,在深圳,大到立市战略,小到道路建设的走向、地铁票价、公务员上下班时间,都经过了市民听证和专家论证。

  2004年5月底,聚合21个政府机构、设立127个办事窗口、以“市民共享”为宗旨的深圳市民中心正式启用,深圳率先在全国建立起“没有围墙的政府”。年底,市委、市政府领导人的公务邮箱向全体深圳公民公开,率先在全国开通了市民对“当家人”说话的“直通车”。

  在深圳,“回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立交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纽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0月13日 第五版)

  作者:本报记者 胡谋 杜海涛 赵俊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