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青年报:一路向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14:48 中国新闻网

  2005年10月12日,从南京,从全运会,一路向北,一路向前,到北京,到2008奥运会。

  无论档次还是规模,全运会都无法与奥运会同日而语,但作为北京奥运会前中国所承办的最后一次综合性运动会,其借鉴意义和练兵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只是借鉴什么、练什么兵,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把全运会赛场作为奥运会练兵场几成共识,但我却以为这种练兵作用并不明显,至少不够突出。从龚智超、李雪梅们复出江湖,叶冲、龚睿娜们站好最后一班岗,不难看出群雄逐金、名次之争仍是主旋律。东道主欲问鼎金牌榜榜首,粤、沪、辽、鲁、京互不相让,西部地区想摘金牌贫困帽子……对金牌、名次的极度渴望,使得本届全运像往届一样争议不断、纠纷频出。不可否认,会有少侠型选手脱颖而出,但为奥运会练兵在刺刀见红的榜位争夺战面前,更像是句响亮的口号。

  北京奥组委大批观摩人员的到来,使得十运会赛事组织和接待工作,又多了个试验田的作用。如何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吃好住好心情愉快,如何让如此多的比赛紧张有序不出纰漏,如何让新闻大战中的媒体记者工作顺利多出精品,这些都考验着组织者的功力和水平。

  一届运动会的成功与否,开幕式决定了一半,而开幕式的点火是否有创意又是重中之重。在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今天,十运会精彩的点火,无疑给北京奥运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还有赛事的安保工作,志愿者组织工作,交通疏堵的问题,甚至包括开幕式的保密工作,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一届大型赛事的成功举办,需要的远不止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那些。

  在十运会大幕开启的那一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北京奥运会迫近的脚步,在对2008年多了些期待的同时,还多了些责任和压力,以及一种强烈的参与欲望。

  而我以为这也是十运会对奥运会最大的支持———奥运氛围的自然形成,奥运精神的悄然渗透。从十运会期间老百姓自发组织的200多个健身活动,到组织者部分人性化的办事手段,不难发现其间的进步。精神重于形式的观念,以及老百姓参与层次的提高,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共识。

  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并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一次展示的契机,一次提升的契机。当我们抓住契机,我们便可以期待更精彩的未来。

  从南京到北京,一路向北,沿路除了汗水、辛劳和灵感,还有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成熟,以及很多人不断成长后收获的快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