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些少年为“超女”流泪对父母冷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15:08 新华网

  “亲情调查”:“你是否会主动给他们揉揉肩或捶背”?60%以上大一新生答“否”

  新华网上海10月12日电上海外贸学院日前对入学的大一新生作了一次“亲情调查”,对“在家吃饭时,你是否会给父母盛饭”的问题,有44.93%的学生回答“否”;至于“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家后,你是否会主动给他们揉揉肩或捶背”?60%以上的学生的回答也是“否”。有10%以上的学生连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都不知道,超过60%的学生在自己生日时也

不会想到向母亲道声谢谢,感谢她生育了自己。至于和父母的最后一次亲密接触如拥抱等,有近60%的学生不记得了,男生的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70%。

  少年内心情感其实很丰富,他们会因为见到自己的偶像激动得说不出话,会为舞台上“超级女声”的表演尖叫不已,也会为听到舞台上的“真情感言”而泪流满面,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自私和淡漠,对父母含辛茹苦的操劳无动于衷。

  专家和教育者的分析相当一致:这是孩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这种缺陷的根源在哪里?

  上海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研究员认为,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家长的急功近利。尤其是经济条件不那么好的家庭,家长就会在孩子身上倾注更多的期望,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盼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同时也让家长扬眉吐气。

  杨雄说,效果与动机往往不符,家长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尤其是物质上的要求言听计从,不计客观能力地一味给予满足,反而可能会事与愿违,培养出纨绔子弟。

  上海格致中学副校长费秀壮说:我们的传统教育一直存在某种偏差。学校把教育的重心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考分上,而忽略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结果培养出“品”、“学”并不兼优的“跛脚学生”。道德、伦理教育在中小学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许多人成为头脑发达、道德平庸的“单面人”。链接

  一对父母“控诉”儿子:为何不知感恩?

  十一假期,家住上海市彭浦新村的老周夫妇心情沉重:夫妇俩“没日没夜”打了一个月工挣了两千来块钱,却被儿子拿去办了一个同学聚会。

  “为了供他读书,我们两个吃苦受累。难道供吃、供喝、供穿、供读书还不够,还要供他虚荣吗?”老周妻子十分伤心。

  老周感叹:“对儿子我们是掏心挖肺了!”6年前夫妇俩双双下岗,老周开始每天清早骑车挨家挨户送牛奶,忙完后赶到装饰市场替客户送材料,晚上又要在停车场守夜值班;妻子则在早上去证券公司做清洁工,下午到小百货店当营业员,夫妇俩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不过两千多块钱,日子过得清苦。

  可是读高二的儿子却“高标准、严要求”。开学时候,他看到同学都有车子接送,竟软磨硬泡要父亲租辆车送他去学校。国庆长假里,又提出办一个同学聚会,为此他一会儿宣称绝食,一会儿装病不去上课,逼着父母凑足2000元供他花销,因为“大家轮流做东,出手大方,我也不能坏了规矩,以后在学校还要做人的”。他儿子说:“你们赚点钱还不是给我用的?派头这么小,老实讲今天这点钱,人家玩得还不高兴呢!”

  老周的儿子还说,读初三的时候,看到父母风里来雨里去,忙到深更半夜,觉得他们十分辛苦,心里挺感动的。做完功课,他就会拿个小板凳坐到大门口去等爸爸妈妈。可现在想想,他们做这些就是盼望着自己能够考进大学,出人头地,到时候也可以得到回报,“父母投资,我给他们回报,大家不吃亏”。

  老周叹息:“我吃了没本事的亏,现在再吃力也要让儿子多读点书。”(叶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