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美纺织品谈判仍旧迷雾重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18:47 青年时讯

  本报讯‘记者张超’,根据中国商务部消息,中美第六轮纺织品谈判,12日如期在北京启动。根据既定会程,本次会议将为期两天。中美双方将继续就输美纺织品问题中的协议期限、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范围以及设限基准期的计算等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争。业界和专家对本轮谈判能够取得何种成果的预测也泾渭分明,这充分反映了双边谈判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但不论如何,中方商务部数位高级官员“原则问题决不退让”的表态仍然可以让近1900万的纺织业者安心。

  步步紧逼美国连环出招

  自中美第一轮纺织品贸易谈判以来,美国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利用美国业界不断发出的针对中国纺织类产品实行特保的叫嚣,试图迫使中国在谈判中做出实质性的让步。特别是第四轮纺织品贸易谈判开始,美国在特保筹码的使用上更趋老练。他们通过选择推迟特保实施与不断受理新的特保申请,在谈判中推行挤压与利诱。

  9月30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再次推迟对针织布222等4种我输美纺织品做出是否设限的决定至11月30日。以及其后10月5日,该委员会宣布同意考虑美国业界提出的对中国输美棉制衬衫(338/339)等9种正在受限纺织品的“重复设限”申请和计司布(226)等4种纺织品的新设限申请,并且将裁决时间定为明年1月,是这种挤压与利诱相结合的最新表现。

  除了在谈判中不断的施加压力,美国政府在最近重新提出中国人民币币值调整的话题。身为美国财长的斯诺,10月6日在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表示,在10月11日至16日访问中国期间,他将游说中国政府解决汇率问题。斯诺说:“我们将指出现在是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限制的时候。中国已经作出了承诺,并且迈出了第一步,但我们需要看到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以反映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

  但就在不久之前,来自华盛顿的消息还显示,虽然美国政府对中国汇率政策调整、人民币小幅升值的政策仍然存在些许不满,但是事实上,已经认可了中国走出的汇率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而笼罩在国会山上多时的紧张气氛也开始逐步的缓解。

  可以说,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的迟迟未决,已经让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再次找到了鼓噪的机会。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币值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都会成为美国向中国施加压力的绝好筹码。不同于以往诸如中国企业收购争端等问题的还有此次的纺织品贸易谈判。美国国内的政治势力表现出了合流的迹象,能够客观公允发表观点的声音少之又少。这也是造成空前压力的一个方面。

  其实,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的问题上,美国所需要得到的,并不仅仅是控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数量。美国将纺织品订单问题作为“胡萝卜”伸向它所乐见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和中南美地区国家,使订单成为推行美国政策意识,构筑美国利益圈的工具,也昭示了美国在中美纺织品谈判中的全局思维。

  退无可退中国坚持到底

  应该说,目前中国在全球纺织品贸易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入世谈判不无关系。几乎没有人认识到,曾经被广泛看好的中国纺织行业,在入世后,取消纺织品配额的第一年就遭遇到了来自于各方的责难。

  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国纺织企业步履维艰。仅江苏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该省出口敏感纺织品的企业已达2053家,其中对欧盟、美国等出口的企业达994家,以生产牛仔布面料出口而闻名的上市公司,更是从4月开始就没有接到来自美国的订单了。而我国浙江等传统纺织业大省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如果把中欧纺织品谈判取得短期成果的消息,说成是让纺织企业缓了口气,那中美纺织品谈判的未果,则是把中国纺织企业的这口气又再次憋了回去。

  由于中国纺企在8月就提前用完了美方至年底的配额,加之中美纺织品贸易前景不甚明朗,美国进口零售商已将相当部分订单转向了其他国家。如果中美纺织品问题确实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无法解决,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获利的诸如印度以及中南美州国家的纺织业,会在订单蜂涌而来的时候增加对纺织工业的投入与改造步伐。这在国际纺织行业竞争这个层面上为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纺织业从业者1900万人,这意味着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每一个进退,都能够影响到数以百万计的纺织工人的切身利益,并进而影响到中国的稳定。

  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傅子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中方“不会再在原则问题上让步”,只能在非原则问题上表现出弹性。有分析指出,中国此次与美方进行的纺织品贸易谈判,将是对中国方面坚定意志与忍耐力的考验。中国在谈判中并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可以说是退无可退。

  面对特保并不需要恐惧

  美国的强硬和中国目前所处的退无可退的局面,对谈判直接的影响就是谈判成功的几率。但是美国方面在最近几轮纺织品谈判中挤压与利诱并举的政策,显示美国似乎并不愿意谈判无果而终。

  鉴于美国和中国所面临的状态,目前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既不是第六轮谈判立即成功,也不是谈判宣告破裂。即便是第六轮谈判仍然没有结果,第七轮甚至是第八轮谈判仍然会考验双方的耐心。而实际上,对于中国而言“拖”并不是最坏的结果,甚至可以说即便遭遇特保,也并非世界末日。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242条款f项规定,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的特保措施不得超过1年,也就是说中国纺织业面临的多种纺织产品特保措施将在今年12月31日结束。也就是说,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我们纺织业即便遭遇特保,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显然美国对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发动此次争端时依据的是《1974年贸易法》,而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的条约,根据《1974年贸易法》421条款规定“在没有再次申诉的情况下,该数量限制的期限不应超过1年”,即美国可以反复申诉,反复采取特保措施,但是特保措施实施时所需要的贸易数据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美国自己的软肋。

  美国的纺织业者认为,由于时间的推移,启动纺织品特保的效果已经减弱。持此观点者认为,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激增,意味着美国未来保障措施的效果将不如目前实行的措施有效,因为新的保障措施配额将基于最近的进口水平计算。结果是,即便今年晚些时候美国决定对中国进口设限,美国进口商仍然能够在某些产品上进口比去年高14倍的数量。

  具体而言,9月14日提交的9项申请中,其中3项未来的保障措施配额可能超过2004年进口水平10倍以上,另外3项的配额可能超过3倍以上。增长最多的3项产品为棉制针织衬衫、裤子和内衣。

  根据中国入世协议,WTO成员可以实施的进口配额限制水平,是做出决定之前的14个月中的前12个月的进口水平,再增长7.5%%。因此,如果新的保障措施在今年年底前实施,配额水平的基数将包括2005年进入美国的全部进口,其中包括从1月至5月底进口快速增长的时期———当时保障措施尚未实施———和此后的进口。这样计算的结果是,中国纺织品的对美出口仍然可以在一个比较高的基数上持续增长。

  中美纺织贸易谈判回顾

  第一轮 中美磋商启动

  中美之间的纺织品贸易谈判始于6月17日。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重申不愿看到中美间爆发“贸易战”。参与谈判的中美双方官员对7种纺织品的第一轮技术层磋商,未签署任何实质性协议。

  第二轮 中美重开磋商

  7月8日,中美双方技术级官员就美对华设限的7种纺织品举行了第二轮磋商。与6月17日的第一轮明显不同的是,此次磋商中美双方就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率和如何对纺织品进行管理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第三轮 暴露实质分歧

  在美国旧金山时间8月16日至17日中美纺织品第三轮谈判热启。与前两轮谈判不同,此次,美国主动把寻求一个长期的解决办法作为此轮磋商的明确目标。双方对各自的立场进行了澄清,但中美双方在部分原则问题上仍存在实质性分歧,主要集中在出口纺织品的增长幅度上。

  第四轮 斯普纳诺言落空

  中国和美国8月30日在北京举行第四轮纺织品磋商,寻求就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问题达成协议。

  持续两天半的中美第四轮纺织品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纺织品特别谈判代表大卫·斯普纳发表的公告称“我们未能达成一个更广泛的协议。我们可以继续针对余留问题取得进展,对此,美国仍然保持乐观。而正是这位斯普纳,曾经于8月16日和17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三轮美中纺织品贸易谈判中表示,下一轮谈判将一劳永逸地达成贸易协议。

  第五轮 双方争议具体化

  原定9月26、27两日的会程被临时宣布延期,但是仍然无果而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中美纺织品第五轮蹉商引起了国内各方高度关注。商务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双方在纺织品协议期限、实施设限产品范围、出口额计算基数、出口增长率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这些因素是导致磋商难有结果的主要原因。

  同时在协议期限问题上,美国希望协议期限到2008年,即中国加入WTO议定书规定允许对中国纺织品实施保障措施的最后一年。中国坚持协议期限只能到2007年。在设限的产品范围上,美国欲使中国同意其对更多的产品设限大约30种。中国寻求在协议中包含的产品种类比目前和待定的保障措施涵盖的产品种类要少大约13种。而谈判中,美国纺织品业界仍然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

  第六轮 双方阵容空前

  自10月12日起,预定于13日结束的会议,中美双方已经开始了唇枪舌剑。庞大的阵容中该来的都来了,不过……?

  本报实习生 金玉/综合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