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巨人的黄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18:47 青年时讯

  星空下闪耀的灵光逐步暗淡,这是一个英雄日暮的时代。

  放眼企业界,我们发现,告别同样在上演。近20年的时光流转,犹如滔滔巨浪,早已将曾经奔腾咆哮的怒涛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誉为“大陆首富”的牟其中再次入狱,宣告了创业英雄神话的破灭;柳传志的光荣引退;倪润峰的被迫交班;史玉柱的东山再起与蜕变;华为寻找接班人事件,无不标志着第一代创业英雄的落幕。

  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

  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

  迟迟年月难耐这一生的变幻

  如浮云聚散,缠结这沧桑的倦颜

  ———《英雄本色Ⅲ》夕阳之歌

  当夕阳之歌从地平线飘来的时候,英雄的身影逐渐模糊。这是一个告别的时代,搏击天空的大鸟已经隐匿在缥缈的云端,留下宁静的天宇,广袤而又寂寥。

  这群英雄几乎都走过了相同的人生历程:秉承市场经济初期的滚滚大潮,凭借个人的才智和胆魄顺势而生,从而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他们呼啸而来,然后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掀起滔天巨浪,而当新的时代来临的时候,他们又不失时机地退出,将未来留给后来人,使自己的光辉在未来之中继续闪耀。

  在他们远去的背影里,留下了一个个英雄传奇,也留下了无数曾经和仍然兀立的企业帝国,海尔,联想,希望,巨人,这些赫赫威名的企业,浓缩了1/4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而企业英雄们,则是这个时代的巍峨的高山,他们的光荣与屈辱,成功与失败,正是一代企业家的人生历程的写照;而他们所达到的高度,也代表了过去的25年间中国企业所能达到的高度,他们已经幻化为一座企业时代的雕塑,默默地在夕阳的余晖中巍然挺立。

  摘编自《中国新时代》 罗建法/文

  鲁冠球商界不老翁

  鲁冠球最近非常忙。2005年已经过去大半,他仍是马不停蹄地出差,不是去下属公司视察就是去开会。这样出差的频率可能连年轻人都会感觉到疲惫,但在鲁冠球的身上似乎看不到他那个年岁人的影子。

  年过六旬的鲁冠球,懂得创造财富,但不挥霍财富。直到今天他的座驾依然是很多年前购买的老式沃尔沃。生活俭朴的他,很难让人相信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

  鲁冠球从最初只有4000元家底的“铁匠铺”起家,发展到如今拥有100多亿元资产,先后在国外并购或控股了31家公司,集团旗下现有8家上市公司,不夸张地说,鲁冠球牢牢地掌控着大型民营企业的命脉。

  今天的鲁冠球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这样一个出身于“泥腿子”的人能有这样一个现在。因为贫穷,刚刚初中毕业的鲁冠球借钱创办了一家米面加工厂,本想致富,不料被指为地下黑厂而被迫关闭,这次创业几乎使他倾家荡产,但却意料之外地在当地有了小小名声。1969年,年仅24岁的鲁冠球受宁围公社领导之请,出任公社农机修配厂厂长,一干竟长达1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鲁冠球靠作坊式生产,完成了他最初的原始积累。

  鲁冠球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经常说,市场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但科技要人去掌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人才,就能发财,就能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求贤若渴的鲁冠球以优厚的待遇从全国各地商调工程技术人员,还自掏“培养费”,向各大专院校争取分配大学生。

  农民出身的鲁冠球率先发起由制造业向资本市场的扩张。

  1993年11月,万向集团下属的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后又于2000、2001两年间,一口气吃下了“华冠科技、美国UAI、承德露露”3家上市公司,而这些大手笔都出自鲁冠球之子鲁伟鼎之手。

  子承父业的老训对鲁冠球而言,天经地义。儿子鲁伟鼎自然而然地坐上了万向集团总裁的位置。面对接班人问题,鲁冠球很自信,“我现在选好我儿子,如果将来有能超过我儿子的优秀人才,只要他能把企业搞得更好,能为农民多增加收入,为农村富裕做出贡献,我可能会要调一个,这是可以改变的。”

  如今,鲁冠球虽已把总裁大印交给了儿子鲁伟鼎,自己退隐幕后,但事实上,他是退而不休,万向发展的大方向还由他掌舵,也许,他认为儿子鲁伟鼎还欠火候。

  所以,现在的鲁冠球依然忙碌: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万向集团悄然构筑了一个庞大的“万向系”;让万向走出去,在国外设立自己的公司。万向集团凭自己的实力在1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年创汇达229万美元以上。

  忙惯了的鲁冠球难以停下,他不但是老有所为,更是老有所想。鲁冠球放言,要继续组建中国制造基金、浙江省产业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相关的产品;继续发展高科技产业,要用10年的时间,打造一个真正的“中国硅谷”;还要进军石油业;制造汽车……

  鲁冠球满怀豪情地说:“万向集团将在2010年实现两个三级跳,由省前10位跻身于全国100强,世界1000强;由省级集团跨入国家级集团、跨国集团。

  虽然鲁冠球被外界称为财富制造者的“常青树”,毕竟岁月不饶人,他头上的白发已经占据大部分位置。鲁冠球心依然不老,而生理上的规律使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已经“当年”不再。

  摘编自《中国新时代》 阚世华/文

  柳传志得意的一代

  “年龄偏大,”这是柳传志自己意识到的劣势之一。应该说这也是起家于上世纪的中国企业家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但61岁的柳传志对此毫不忌讳,他用特有的嘶哑嗓音很肯定的表示,自己并不准备在联想控股董事长的位置上交班。

  柳传志说这话的时候是在2005年6月23日“中国玻璃”香港成功上市之后,而联想控股子公司弘毅投资全资收购的中国玻璃的上市,也是联想在中国市场从IT业逐步跨进传统行业的一个新号角,同时,对于柳传志继续执掌的联想控股来说,扩张才刚刚开始。

  在此之前,伴随着联想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一家PC年销售量1400万台、年销售收入约130亿美元的全球第3大个人电脑企业,新联想正式诞生。尽管柳传志常常自嘲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过关,但并不妨碍他将联想进行“国际化”的整合。至此,40岁才开始创业的柳传志,带领着11个人、20万元起家的联想跃到了中国企业20年来在海外破冰之旅的最巅峰,也标志性地完成了他个人事业的一段历程。

  就像被誉为联想少帅的杨元庆所说,“柳总他们这一代人在20年前开始创业,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沟沟坎坎。”对于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中国现代商业史而言,柳传志是必不可缺的人物,“以产业报国”的中国企业从无到有,一步步探索走来,并最终实现跨国企业的梦想,在柳传志带领的联想的身上,几乎得以浓缩体现。

  或许,正因为联想的成就,柳传志得到了他40岁之前所没有得过的众多赞赏。政府官员钦佩他的操守,商界同行钦佩他的韬略,普通百姓钦佩他为民族企业带来尊严,即使他的竞争对手也往往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而柳传志认为自己能够成大事的主要原因,除了从一开始就具有远大目标之外,还摸索出了“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管理办法的柳氏法则。在每一次面临挑战的时候,柳传志始终有预见地确保联想稳健发展,也使他个人渡过了许多大风大浪。《联想局》一书的作者有这样的评价:联想的历史就是柳传志的历史,柳传志的故事就是联想的神话,是联想的创世纪。

  尽管柳传志最不愿意听到过于肉麻的褒扬,但成就与荣誉还是把他捧得高高在上,以至外界不得不通过联想控股这一艘中国巨舰,来揣测这位处于半隐退状态老人的心思。在去职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后,柳传志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联想控股的战略性投资上,这一点让人看到了韦尔奇的影子,而通用电气公司正是被柳传志认为是最成功的公司。韦尔奇所领导的通用电气最成功之处正在于,通过在20多年里对许多公司的收购,有力地推进了通用电气的扩张和收入的增长。

  尽管联想控股的投资规模并不能与通用电气同日而语,至少柳传志已经表现出与杰克·韦尔奇相同的勇气和谋略。目前,联想控股是一个51的模式,即联想控股加上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和弘毅投资,联想的整体业务也开始由多元化经营向多元化投资转变。

  与中国企业传统的中央集权架构不同,联想控股不介入子公司具体业务,下属的“联想系”在内部也被称为“联想大家庭”。柳传志更像是一位智慧的“大家长”,依旧以“常青树”的姿态执掌着这家目前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与他同时代的知名的企业家正纷纷陷入困局:万润南在仕途上栽了大跟头、牟其中背负诈骗罪名、倪润峰遭受巨额亏损的责难……而当年刚刚从中科院下海,表现得诚惶诚恐的柳传志用他富有感染力的笑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企业家所特有的得意和豪迈。

  摘编自《中国新时代》 陈益锋/文

  倪润峰失落的背影

  2005年的长虹,昔日的“彩电大王”又卷土重来。

  现任长虹董事长赵勇提出,长虹2005年要实现主营收入160亿元,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目标。此时,在四川省绵阳市的长虹工厂大门上挂出了庆功的喜报:上半年长虹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1%%,利润总额增长183%%。这个消息让长虹3万多名员工欣喜不已。

  但对于已经卸甲的长虹“教父”,61岁的倪润峰,丝毫没有一点兴奋的感觉。这位花甲之年的老人仍然处于长虹去年近37亿元巨额亏损、美国电子产品消费商APEX4.7亿美元的逾期欠款等事件的困扰之中,来自市场的发难式诘问,似乎已经掩盖了倪润峰曾经作为一名出色企业家的本色。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商业历史必须记录的一个年代。

  1985年,机载火控雷达专家倪润峰入主长虹。这一年,也是中国政府对企业计划外自销产品价格放开的一年。“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倪润峰,执掌长虹20年间,企业净资产从1400多万元增长到225亿元,增长1000倍以上。不仅如此,倪润峰领导长虹创业的故事至今仍被作为中国商战的经典。如1989年倪润峰率先在国内作出彩电降价决定,打破了销售僵局,救活了当时已经陷入困境的长虹;1996年,倪润峰再一次拿起价格武器,挤垮了外国品牌彩电在中国的强势地位。但在随后的1998年,倪润峰一手炮制的“长虹囤积彩管事件”却最终成了长虹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如长虹的直接领导、绵阳市长蒋仁富所评价:“虽然一个企业的发展绝不仅仅靠一个人,但他作为长虹主帅功不可没。”这是一个来自官方的中国式的崇高评价,因为倪润峰的身份还曾经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正因为政商的双重身份,倪润峰的命运完全受制于长虹的业绩曲线,以及上层的指令。1997年长虹业绩攀升到销售收入188亿元的顶峰,倪润峰即当选中央候补委员;1998年和1999年的长虹业绩逆转,导致了倪润峰2000年的退隐;而2001年倪润峰的复出以及2004年的退休,也均出自政府方面的决策。

  有意思的是在倪润峰离去的身后,其在位时MBO长虹的企图仍然受到郎咸平等人的指责,但这些丝毫都不能影响他作为一名出色的企业经营者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记。

  作为一名备受争议的人物,倪润峰曾经将长虹拉至巅峰,也曾经随之跌至谷底。霸气、大手笔等词汇一直伴随着这位山东大汉,同时,他又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帅才,从来不回避自己对于长虹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自己一手造成了长虹的“大企业病”,倪润峰表现得很坦率。在长虹人的眼中,倪润峰做事励精图治、雷厉风行,但不讨人喜欢;在媒体眼中,倪润峰是个喜欢冒险、独断、固执的家伙。

  相比于同一时代的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等人,倪润峰职业生涯的结束略显唐突,尤其是他最后选择电话口授离开长虹的方式,更是为他自己抹上了几许悲剧色彩。

  但对于长虹乃至中国彩电业,倪润峰20年来的探索已经深深地留下了印记,甚至被当作是一个时代的特定音符。

  摘编自《中国新时代》 陈益锋/文

  李书福不改其狂

  在中国汽车业,李书福向有“狂人”之称。而且,发狂是他的常态。

  9月,李书福再次大出风头,吉利旗下5款新车型亮相德国的法兰克福车展,是全中国惟一的一家。此前,包括法兰克福车展在内的世界公认的5大车展,中国汽车企业从来没有独立涉足过。而吉利,只是一家涉足汽车业不过5年的民营企业。这点,足够使李书福骄傲。

  “以前我们造车,奔驰的老板老是给我写信,说我们的车像他们的奔驰。我敢说,我们现在到法兰克福亮相,全世界没有一家汽车公司敢再指责我们。”

  无所畏惧的李书福确实制造过“奔驰”,那是他的处女作。

  那是10年前,李书福的吉利摩托车已经搞得相当红火,他突发奇想,准备造汽车。为造出第一辆车,他专门买了奔驰来研究,然后又搞了红旗轿车的零配件,把奔驰拆了重新组装起来。1996年,李书福的“奔驰”下线。用红旗的底盘和发动机,外壳是玻璃钢复合材料,相当漂亮。他开着这辆“奔驰”在台州四处跑,在电视台打广告,甚至吸引了不少人询问价钱。当然,这辆拼凑起来的“奔驰”最终失败。

  在吉利申报汽车项目的时候,曾有官员当着李书福的面说,你想造车无异于自杀。李坚定地回答:“那就给我一次自杀的机会吧!”作为民营企业,为了争取到合法制造汽车的机会,李书福在那几年的时间里东奔西走,却始终不改初衷。

  事实上,李书福的狂发自内心,即使在20多年前,他还只是一个满怀黄金梦的贫穷青年时。

  19岁时,依靠120元钱,李书福开始了最初的生意———骑辆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两年后进入冰箱行业,头脑活络的他从做冰箱零部件开始,大胆地冲入禁地,组建了自己的冰箱厂,生产整机。到1989年,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一个实足的千万富翁。

  但1992年,在海南房地产热潮中,这个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初次败北,折进去几千万。这使李书福坚信,自己更适合做实业。他瞄准了摩托车,并随后向汽车进军,执著得近乎疯狂。

  2002年2月,李书福登上了“中国汽车界风云人物”的榜首,与此同时,也被封为“汽车疯子”。同年7月,李书福抛出吉利发展三部曲:2005年吉利轿车产销量达到30万辆;2010年达到100万辆;2015年达200万辆。计划一出,人人称之“真的是疯了”。

  但时至今天,吉利已经拥有临海、宁波、台州、上海4大整车制造基地;近10个汽车品种;下设3个汽车整车制造公司、发动机制造公司、变速箱制造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李书福的汽车帝国已经初具规模。2004年,李书福的吉利汽车以10万辆的销售成绩杀进内地汽车10强,吉利集团的销售业绩也接近100个亿。

  5年的巨大变化,惟一不变的是李书福的“口出狂言”。2004年年底,李书福再次让人一惊,他发出豪言壮语:“吉利2/3的车子将销往世界!”

  吉利走出国门,到马来西亚设厂,并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研发一款3.0的高档汽车。在吉利内部,自主研发一直紧锣密鼓且成果颇丰。今年1至7月,吉利排名国内轿车出口第一。

  “吉利的资金没法和那些国际知名的汽车品牌相比,但由于有了技术,方向选择上对路,就能够事半功倍。”李书福说。

  “你不要以为今天你是老大,你就永远都是老大。丰田公司1937年搞汽车的时候,还不如吉利呢,现在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公司了,所以我说,别小看中国现在的小企业,它们也是会发展起来的。”李书福依旧口出狂言。

  摘编自《中国新时代》 若静/文

  吴士宏逆风何处飞扬

  自2002年底作别TCL后,吴士宏隐匿得相当彻底。直至2004年情人节前夕,一篇名为“吴士宏感恩”的文章在网上悄然传播,作者,正是吴士宏本人。

  写回忆片段、休整花园、做健身操,完全处于赋闲状态的吴士宏,在文中述说着无尽的小女人幸福。

  “原谅我不能一一述说我的生活细节,我怕遭人妒呢!”与曾经指点商海的形象多么不同,却依旧自信不减当年。

  尽管如此,人们对吴士宏的记忆,更多的仍停留在3年以前的片段。

  2002年12月,吴士宏主动辞职,卸下了其名前的一长串职务———TCL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副总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以来所受到的质疑被不幸言中。

  吴士宏自己,将从TCL的辞职称为“逃离”。

  事实上,从吴士宏1999年12月1日起受聘于TCL以来,围绕她去留的传闻就没有终止过。作为一个本地化特征更明显的前外企高级主管加盟国企,而且是一家当时迷茫的家电企业,其命运相当令人关注。

  吴士宏并没落入俗套,她承载了以IT模式改造TCL的重任,把宝押在了“家庭信息显示器”上。她喊出一个口号:TCL要做信息家庭新生活的缔造者!甚至激情高呼“让我们领跑一回吧”!

  2001年3月26日,TCL把给HiD过满月的地点选在了北京中华世纪坛,相当隆重。

  吴士宏主持“天地人家,伙伴天下”计划,以TCL的ejiajia网站作为信息家电的平台,既制造家电的进化产品———信息家电;又依靠互联网手段帮助TCL销售家电。

  但无奈的是,因为中国信息化基础条件的欠缺,这一战略终告失败,而耗去的巨额资金更难以收回。2001年TCL的IT产业销售只占整个集团的11%%,利润更是负数。吴士宏3年的努力最终付诸东流。

  “在TCL已经近乎我的职业理想。在事业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事业的飞扬或折翅,都使我看到后面还有那么多理想。我觉得自己现在还挺能折腾,归根到底,这是我喜欢做的事。”吴士宏曾如此表示,因而她在离开TCL后悄然消失,令人无法想象。

  这太不符合她的个性。

  在传奇与神话很容易消失的今天,吴士宏总让人念念不忘,因为她曾是一个活生生的励志版本,她的盛极一时,付出几倍于常人,还有她的魅力,也多集中于此。

  具有满蒙汉三族血统的吴士宏生于北京,仅有初中学历。按照命运的原本轨迹,她只是北京椿树医院的一名护士。但像她此后毫不掩饰自己出人头地愿望一样,她也毫不吝惜为此付出的努力。1985年,吴士宏以大病初愈之躯,仅用1年半时间就拿到了自学高考英语专科文凭,由此叩开了外企的大门。作为IBM的办公勤务,她居然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获得培训机会,进入销售部门,从此开始了辉煌的起点。几年后,曾需仰视的IBM对吴士宏来说,完全成为一马平川。从职员直升至华南分公司总经理,人称“南天王”。

  1997年,吴士宏出任IBM中国销售渠道总经理。两年半的时间里在IBM一路冲杀,为其开拓中国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1998年吴士宏又转而加盟微软,任中国公司总经理,次年辞职。

  那曾经是真正的吴士宏时代。作为“打工女皇”,吴士宏的一举一动皆可引起震动。

  豪爽、无羁、大方,将敏感、阴柔、心机埋得很深,曾有人评价,是情商使吴士宏名噪一时。由于父母离异,从小吴士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两边讨好。一边还要给自卑的心灵寻找支撑点。她拥有着“不顾一切的激情”,“即使在成熟不惑的年龄,仍改不了要对‘最’、‘第一’有原始的冲动追求”。

  所以,很难揣测,吴士宏满足于小女人幸福的状态,将会持续多久。

  逆风将于何处飞扬,现在还是一个谜。

  摘编自《中国新时代》 子荷/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