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先富”到“共富”的历史性超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19:14 新华网

  一个国家的治国方略应当与时俱进,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更需要恰到好处的政策调整,从而实现经济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据新华社报道,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的确,从“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到全会公报要求“认真解决人民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一执政理念已全面渗透于未来五年的发展纲领。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之所以能在短短20多年时间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模范生”,改革开放的治国方略功莫大焉。遥想当年,中国刚刚经历一场政治浩劫,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是改革开放的方略终于力挽狂澜于既倒。在物质匮乏、蔑视财富的当年,邓小平首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更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从此,中国人挣脱了“绝对平均”的思想桎梏,迸发出惊人的生产创造能力、财富积聚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

  如果说,“先富起来”所蕴含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造就了昔日的经济辉煌;那么时至今日,“共同富裕”所寄望的“效率与公平并重”理念,理应成为今后持续辉煌的基石。新华社的报道说,“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迈向3000美元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增加、收入加速分化的时期。当今中国恰好刚刚处于这样的时期。事实上,仅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富裕,只会导致社会投资能力差,居民消费能力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以及社会再生产能力削弱,导致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从而影响技术进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正因如此,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扩大就业、增加岗位,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的“平均富裕”,不是重回“大锅饭”的老路;而是让更多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而是通过科学政策导向和有效制度安排,让各种资源配置更合理,让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不同地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不是对“先富起来”的否定,更不是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群停滞发展或倒退;而是在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的超越,以邓小平的阐述来看,这种超越本来就是“先富论”的终极目标。(伊歌)(来源:羊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