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你能叫出邻居的姓吗?(周末沙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3:45 人民网-江南时报

  前日,家住爱达花园的王女士因家中的水管漏水,殃及楼下的邻居,被敲门声惊醒的王女士说,爱人出差在外地,家中只有她一人,若不是楼上、楼下的邻居帮忙,真不知该如何是好。王女士说,以前和邻居之间从不串门,更叫不出姓名,哪怕就是在楼梯口碰见,也只是点头之交。通过这件事,王女士说,自己深深懂得了“邻里好,赛金宝”的道理。

  本期《周末沙龙》的嘉宾是东南大学教授黄伟康、大恒广告公司赵先生、爱达花园

206室王女士、玄武区唱经楼居委会主任袁凤英。

  主持人:有句话说,现在人们的客厅越来越大、装潢越来越好,而朋友却越来越少。大家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黄教授:的确是这样的。造成这样的因素很多,现在科技很发达,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有什么事打个电话或发“伊妹儿”就可以解决,条件的便利也使得串门的人比以前少了。我从来不让客人换鞋,因为这是礼貌问题。一则麻烦;二则穿拖鞋也和服饰不相称。像我前段时间到学生家里做客,一进门就得弯腰换鞋,我还开玩笑地说:我要给我的学生先鞠个躬,出门换鞋时还要再鞠个躬。

  赵先生:我就不知道隔壁邻居的姓,每天行色匆匆,哪有闲工夫停下来说说话?特别像我们这样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忙完工作回到家里就想放松一下,来个客人,还得规规矩矩地套上外套,赔着笑脸讲些无聊的笑话。客人走了还得吭哧吭哧地打扫卫生。烦不烦啊!所以,我不大喜欢别人串门,自己也不愿意到别人家增添麻烦。

  王女士:很惭愧,我还叫不出左邻右舍的姓。现在人们都只顾自己,哪有闲工夫去和邻居聊天,能够混个脸熟,有个点头之交就行了。有时候客人上门,总要打扫一下家里表示礼貌吧,碰上没时间或不想动,就特别不希望有人上家里来。袁凤英:我认为,关键还是要靠社区来做好工作。我从事居委会工作已经28年了,现在我们有近2000户居民,我们每周二下午都会组织退休人员、无业人员集中学习,宣传相关政策。这个好传统已经坚持几十年了。大家参与积极性很高,邻里关系自然就会融洽。

  主持人:造成邻里隔阂和冷漠的情况是否因为人们的戒备心理?

  黄教授:这可能还和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脾性有关,有人就不喜欢串门,爱静不爱动。门一关就只愿意“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我以前住在高层建筑,在坐电梯时曾经感慨道:现在的邻里关系就像高层的铁皮文件柜一样,各层的文件柜内容互不相关,往抽屉里一摆,就是冷冰冰的“文件”,哪里还有什么邻里之间的亲情?

  赵先生:原先我还和楼上下的邻居有个点头之交,自从我前年买了私家车之后,好像就和邻居拉开了距离,总觉得他们看我的眼神怪怪的,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后来,我的车连续几次被人恶意地划了印痕,好像现在看他们都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我就特别气愤。现在更懒得和人打招呼了。

  王女士:我以前就有这种戒备心理,总觉得邻居之间还是有点距离感好。前天半夜,我们家洗衣机出故障了,水漫金山。好在邻居及时敲门通知我,楼上、楼下的邻居放弃睡觉,凌晨四五点钟自发过来帮忙,四个人忙了近一个小时,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而且楼下的邻居也不肯收我赔付的损失费。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啊!

  主持人:我们应该如何努力来化解邻居间的尴尬境地?

  黄教授: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优势,通过小区举办的一些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共同的活动,让人们通过活动熟悉起来,走动起来。

  赵先生:应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如果居委会能够把大家联系起来,通过社区组织的活动,减少小区的发案率,就会打消人们的隔阂和顾虑,主动联系,主动关照。其实,有时候我也想帮助这些孤独的老人,可是要让我自己去,总怕别人不信任或有什么想法。如果是社区组织的就不一样了。

  王女士:特别怀念小时候“邻居好赛金宝”的日子,我们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谁家包个饺子,做个藕合,大院里的孩子都能尝到。我认为要改变这个现状可能比较难,因为现有的居住条件就是这样,回到家里,往空调房间里一钻,连乘凉的机会都没有了。就算是社区组织活动,遇上“夹生”的人,也是无济于事的。

  袁凤英:我们社区还有一个戏曲社,定时排练,为居民演出。前不久,我们组织了“九九重阳迎十运”的活动,街道领导也赶来为老人代表祝寿,有位91岁的老寿星还兴致勃勃地唱起了《游击队之歌》,还有黄梅戏、小快板、越剧等社区居民自娱自乐表演的节目。我认为,组织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要靠大家的积极参与。

  《江南时报》(2005年10月14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