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济南:能否捏出“面塑之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3:55 舜网-济南日报

  本报记者 赵晓林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现代面塑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手指和简单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300多

年历史。旧社会的面塑作品都是艺人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他们的艺术作品却一直被当作一种民间小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

  济南面塑是济南工艺美术中,最具地域特色的种类之一。中国现代面塑艺术现在已公认起源于我省菏泽地区,而济南面塑正是菏泽面塑的正宗传承地。济南面塑的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于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门。

  但是,现在人们在街头看到的“捏面人”的作品,很少有很高艺术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大多是比较粗糙的普通商品性面塑作品,这样的面塑作品自然也就难以打动人们并自动掏出钱来了。那么当前济南面塑艺术创造是怎样的情况呢?记者近日采访了济南几位著名的面塑创作者。

  面塑艺术的历史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民间也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汉代时期,人们把面粉蒸制成一定的形象,为食用增强装饰效果。到了明代,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

  济南的现代面塑创作是从建国初期开始的,当时李芳个阁、李芳清两位著名面塑艺人从菏泽来到济南,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面塑组织——济南面塑社,开始授徒并出售作品,自此济南的面塑艺术创作以独特的面貌出现了。

  面塑艺术总的特点是“一英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面塑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同于彩塑作品成形后再着色,而是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组合而成,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细腻的手法。一件完整的作品历经构思、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在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多种技法,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由于防腐、防裂技术的不断改进,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其艺术魅力同样为许多王公贵族所动。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现代面塑艺术以它绝美的身姿备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它在民间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保持着一贯的民间特色,并在现代艺术的突变与异变中始终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济南面塑的现在

  记者近日来到了位于西门附近的济南民俗艺术馆。这里聚集了不少济南的面塑艺人,还有省内其它市地的一些面塑艺人也经常来这里交流。据民俗艺术馆刘馆长介绍,现在济南有20余位面塑艺人在国内都有一定名气,有的还曾受邀到国外进行过表演。刘馆长还约来了两位比较有名气的面塑艺人,记者同他们聊了起来。

  张福利是济南民俗艺术馆面塑研究所副所长,从事面塑创作已经20余年。他说,济南的面塑艺人以前都是各自为战,没有一个固定活动场所,只有几个老艺人,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且大多数为了生活也是走街穿巷,摆摊叫卖,根本谈不上有意识的专门创作。现在济南民俗艺术馆将这些比较有成就和对此有兴趣的艺人组织在一起,这样就使面塑艺人之间的交流多了起来,创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这几年很多面塑艺人已经是为了艺术而创作了。

  张所长还介绍了济南面塑的一些基本特点。他说,济南面塑早期创作对象基本都是戏剧或神话人物等,比较单一;现在的题材就丰富多了,电影电视中的很多流行人物和动画角色等也都在面塑艺人的手中“复活”了,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喜好和欣赏习惯而进行的改进,而且与市场比较接近,更能迎合市场的需求。

  张所长还说,现在喜欢戏剧题材面塑的多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而年龄比较小的如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多喜欢动画里的形象,而介于他们之间的20多岁的年轻人喜欢的很少,而这部分人又是现在的消费主体,所以这也是面塑难以创造出比较大市场价值的主要原因。

  谈到现在济南面塑的创作,以创作“蝈蝈白菜”闻名的闻文均先生说,面塑创作讲究快、准、色彩搭配协调等,以前的艺人在人物面塑创作时有时不太讲究比例,粗犷豪放,但现在的面塑创作已经对此比较讲究了,而且越来越快速和细腻,以后的发展还要向精、快、色彩鲜明等方面发展。现在街上的“捏面人”不是真正的济南面塑艺术,已经走了形,他们以赚钱为目的,没有创新,在创作手法以及题材等方面都比较粗俗。

  谈到面塑原料的改进,闻先生说,传统的面塑主要以面粉为主,虽然经过了一些特殊处理,但时间久了,还是会有生虫、发霉。最主要的是面粉有伸缩性,干燥后容易变形,这是很致命的,原本很好的一件作品,过了一段时间,如果保管不经心就会变形,失去其艺术性和观赏性,这是很可惜的。我现在正在研究将大理石粉、滑石粉等掺入面粉中,这样就解决了上述问题,给面塑创作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原料保证。

  济南面塑的出路

  记者还采访了闻名全国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董凤歧女士。作为面塑艺术创作中少有的女性,而且是当今面塑创作学院派的代表,董凤歧老师一直活跃在美术教育舞台上。她以前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也没有闲着,仍旧创作不辍,培养了不少学生,而且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创新,获得全国和省市不少奖项。

  在董老师家里,记者看到了其创作的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面塑作品,如观音、寿星、红楼人物等,每一件都让人沉醉于其特殊的艺术魅力之中。最让人感叹的是一套核桃面人十八罗汉,在挖空的半截核桃壳里,或立或坐着一个罗汉,每个大约只有2厘米高,而面人虽小却生动传神,面部五官逼真,表情丰富,尤其眼睛黑白分明,很有神采,与大型罗汉雕塑相比其细微之处毫不逊色。

  董老师196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面塑专业,师从面塑大师汤子博。董老师的创作以人物为主,尤其擅长捏塑古典美人,如红楼人物、洛神、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其作品技巧纯熟、刻画精细、敷色艳丽、结构准确,整体风格通俗而不媚俗、富丽而不失典雅,具有比较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董老师说,现在的面塑已经不是以前手手相传的简单谋生工具了,已经是具有美术鉴赏、艺术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我在中央工艺美院上学时,不光学习了面塑的基本创作技法,而且还系统学习了素描、绘画、雕塑等很多相关课程,这也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矗现在的面塑配料、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反映也更加快速和准确,这些在以前的面塑创作中是很少的。

  董老师结合自身总结面塑的特点时说,面塑因为其原料的原因,讲究的是小巧玲珑,从细微处见功夫,能表现很细小的东西;在人物创作上,要求五官表情逼真,要把感情放进去,要有“神”。老子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神不得形不能自成。这对面塑艺术是最好的一个说明。

  谈到面塑的发展,董老师说,面塑不能固守老一套,一定要和人们的生活,要和市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收藏品等,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来赢得消费者和市常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中国的餐饮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因为现在很多大饭店都开发了一些特色菜肴,如红楼宴、金瓶梅宴、八仙宴等,如果能搭配摆放上相关的人或动物等面塑,不是更有特色了吗?这样不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吗?这样还可以提高宴席的文化品位和档次,而面塑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独特风景了,这样不是一举两得吗?

  董老师还透露,现在她的很多学生都是厨师,都是想在面食方面有所创新的,而且有些人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成绩并得到了很好回报。董老师对此感到很高兴,她认为这是艺术与实际生活的很好结合,这样才能使面塑艺术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济南要做面塑之乡

  采访中,记者从刘馆长那里了解到,由于现在济南的面塑水平在全国比较高,而且从远古面塑出现到目前济南的面塑创作没有中断过,据称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现在全国很多一流的面塑艺人都在济南,面塑的发源地又是在山东,所以济南要争一争“面塑之乡”、“面塑之都”的称号。

  刘馆长说,他们准备在明年举办首届中国面塑艺术节,只要能成功,对济南争得面塑之都的称号将十分有利。济南是全国最先将面塑艺人集中起来进行创作和研究的,而且开办的面塑学习班每年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这在全国也比较少见。记者在民俗艺术馆开办的面塑学习班教室里看到,很多学生的作品已经很有模有样了。刘馆长说,这些作品是学员在上课时的练习作品,有一些学员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前辈的认可,但还需磨练,才能创作出有自己特色、有个性的面塑来。

  刘馆长还有一个计划,就是要将面塑作为济南的名牌旅游产品推到各个景点,而且要让其带上鲜明的济南味道,这样不光能将济南面塑推向全国,还可能将其推向世界。

  通过采访,记者感到,这个鲜为人知的民俗艺术创作群落,实际上正在为发扬我们中国、我们济南古老的传统艺术而默默努力着。如果像刘馆长说的,济南能争取到“面塑之都”的称号,那济南就又将多了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