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盘活存量资源  实现科学发展(调查与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4:43 人民网-人民日报

  武宣文

  武汉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形成了通过创建都市工业园区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汉正街模式”。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的建设,既盘活了存量资源,提高了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又改善了城市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体思路:发展都市工业,盘活存量资源

  武汉市硚口区既是一个老工业基地,也是一个商贸大区,辖区内的汉正街曾是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华中地区最大的日用小商品集散中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该区的老国有企业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3万多名工人下岗,47万平方米厂房和大量设备闲置。为使这些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武汉市委、市政府曾尝试过“退二进三”,打开院墙办市场;引导企业利用闲置厂房自办工业园等多种办法。但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市场与产业脱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企业固有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出现了诸如污染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通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摸索,武汉市确立了打“改革牌”、“汉正街牌”,举“都市工业旗”,走“退二进二”、“工贸互动”之路,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成片改造老企业来发展都市工业,以发展新型工业来带动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思路。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从2003年开始建设,两年来已形成1平方公里工业园区,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的建设也已全面启动。目前,已有17家国有企业整体改制退出,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8万余人;引入民营企业48家,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2亿元,税收突破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0多个,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具体方略:谋求统筹协调,实现多方共赢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在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建设中,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与发展重点,大力引进市场前景广阔、符合环保要求的都市型工业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首先,制定了“低租金、零费率、一站式、全方位”的优惠政策。其次,对入驻的企业设置较高的产业、税收、就业、环保等门槛,禁止有污染的企业进入,优先安排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保证园区内企业符合新型都市工业的发展定位。第三,在产业导向上,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中有一定基础的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印刷包装、服装加工、新材料五大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企业集群。

  吸引民营经济,打造创业新平台。民营经济是创造活力很强的市场主体,吸引和鼓励民营经济参与都市工业园区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而且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在园区建设中,为使产业相对集中,园区内规划了机电、印刷、医药和新材料等多个专业“园中园”,以吸引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和特色企业在园内“扎堆”,进而形成产业链和中小企业集群。

  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区域配套服务功能。土地是城市的稀缺资源。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把企业大规模地从中心城区搬迁出去,必然新占大量耕地,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武汉市委、市政府一改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办法,在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完善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提升城区功能、促进协调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服务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要求,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及企业厂房;另一方面,合理调整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管网布局,进一步完善园区的配套设施与功能,厂房综合改造成本仅为每平方米280元左右,大大低于新建厂房的标准。

  创新企业改制思路,激活存量资源。盘活老工业基地的存量资源,就要从企业改制入手,创新改制思路。在工业园区建设中,企业改制运用得十分灵活,效果良好。从2003年开始,园区企业“因企制宜”,全面推进改制。一是对产业相近、行业相同、资产负债比例和人员结构相对合理的企业实行购并重组。二是对停产半停产的企业,依法关闭或破产。例如,对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首期启动地区的9家特困国有企业,采取土地收购筹集资金、运用解困资金、吸纳民营资本等途径,促使其顺利改制。

  推进就业再就业,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搞都市工业园区建设,应考虑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多的特点。解决原有企业职工的就业问题,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在园区建设中,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工群众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对招用登记下岗失业职工15人以上、达到企业职工总数30%,并与其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入区企业,3年内厂房租金减免25%;充分利用辖区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基地,对下岗职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对下岗职工兴办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

  发展经验:坚持创新思维,促进科学发展

  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的建设实践表明: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思维,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便大有可为。

  坚持思路创新,形成比较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实际出发,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建设一改过去老工业基地改造中普遍实行的“推倒重来”的做法,通过老国有企业的退出和新民营企业的进入,激活存量,引进增量,变包袱为财富,既获得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厂房设备、管理技术人员、营销渠道等资源,实现了城区土地资源、工业存量资源、人力资源、品牌资源优势的最大利用与发挥。在园区建设中,还特别注重整合多种要素,发挥比较优势,确定主攻方向,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从而促进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体制创新,增强经济活力,构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发展都市工业园区必须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在企业机制创新上,坚持按“一企一策”确定改制措施,多种渠道筹措改制资金,多种办法化解企业债务,多种途径妥善安置职工,并借助国际资本的实力、民营资本的活力、国有资本的基础原动力,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速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在产业政策创新上,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确立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导向,围绕产业链的配套与延伸,培植优势产业集群。在政府管理机制创新上,坚持市场化取向,正确把握和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在园区管理上真正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服务新格局。

  坚持观念创新,着眼长远利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园区建设中,把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五大要素结合好、协调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为此,既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又要考虑资源和环境对人口的承受能力,合理调控总量和布局;既要长期坚持“企业优先、市场优先”的原则,又要在产业政策上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优势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工艺落后的产业;既要加快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又要加强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城区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使保护资源和环境成为市场主体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自觉行为。

  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把老工业基地建设成和谐社会的样板。老工业基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难点区域。在都市工业园区建设中,群众利益问题处理得好与坏,是园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最根本的评判标准。应坚持把发展经济同人民群众对就业和环境的需求结合起来,把促进职工就业再就业作为重要任务,把改善环境作为园区建设的根本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发展壮大产业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4日第九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