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旅游的报告》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4:5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鲍杰是安徽省新闻界一位资深记者,平生著述甚丰。晚年盘点旧作,首先自选有关旅游写作的文章二十余万字,以《旅游的报告》为书名付梓出版。所收作品,我过去大体读过。此次重读,感到十分亲切,唤起了一连串珍贵的记忆。

  我与鲍杰早年曾在同一家省报共事,而交往频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为迅速振兴旅游事业,安徽省在1977——1978年间,提出要出两部书:一是黄山摄影画册,一是黄山

纪实散文集。在策划之初,我就建议这事得请鲍杰参与。鲍杰从小生长在黄山脚下,黄山是他家门口的山。他说起黄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描写黄山的文章散见于大小报刊,有较好的声誉。他文笔好,建议读者领略一下他写黄山云那篇散文。他不是把黄山云当作一个没有灵性的纯物质世界去描绘的。奇谲多变,美不胜收,与一般教科书唤起的印象(无数水珠的集合体,远望如棉团之类),迥异其趣。孤立地写云也达不到这种境界。所谓云是山之衣,云是黄山的化妆师等等,取喻也生动别致,有画龙点睛之妙。依我个人的体会,觉得连光的律动、色的炫耀乃至声的鸣奏与颤动,似乎都随着文字的铺陈迎面而至。虽说云无定形,但在群山簇拥,154平方公里的黄山风景区内,云的发生和流动,总还有其大体一致的规律。鲍杰所描绘的景色,别人也是完全能碰到的。有的人上黄山是“以耳代目”,听人说云海好看;以为站在高处,看云铺如海,山头都变成了海岛,这就是黄山看云的奥妙所在了。鲍杰在黄山,不满足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而是另辟蹊径,依他独特的发现,从个性化的角度,写了云的世界的另外一些侧面,这对增强与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显然大有裨益。

  鲍杰熟悉黄山,积累了那么多的黄山资料。不仅是勤奋地搜集资料,同时更讲求对于材料的梳理,分析和运用。我曾说过,他那劲头,好像在创建着一门学问,叫做“黄山学”。我记得当初在黄山见面不久,我俩闲谈,他说民国时期,开发黄山倒也做了些事,但没什么规划。对于黄山人文胜迹的维护,显然考虑欠周。例如这桃花溪是进入佳境的门户,原来没有锁泉桥这座永久性桥梁。上游30米处,有简易木桥,叫“小补桥”,取不无小补之意。过了小补桥,原来没有屋舍。岸边的紫石峰脚,垂直削出一面石壁,从对岸向它看来,恰是一面气势雄浑的“影壁”。上面刻有明代吏部尚书汪士鋐游黄山的纪实文字,每字有碗口般大,洋洋洒洒上千字,刻工也很讲究。可现在,过了桃花溪上的锁泉桥,迎面被两层楼房堵得死死的。摩崖石刻看不见了。现在人们偎依着合影的“大好河山”题刻,其实远不如原来的“影壁”珍贵和历史悠久。这不能不说是黄山人文景观方面的一大遗憾。

  有件事是让我历久难忘的:1979年7月29日,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决定,要为黄山兴建一条从云谷寺到北海的环山公路,且定于1980年3月动工。鲍杰得知消息后,觉得有问题,特地赶在开工之前,到黄山作了一系列调查研究。他对设计中的公路全线作了实地考察,并以令人信服的数据和论述,表明修建空中索道优于修公路。据此,他写出了《关于黄山修建公路的异议》,并毅然将文章寄往北京。1980年1月6日,文章在《人民日报》刊出,省里负责同志看了,决定接受鲍杰的建议改建索道,并郑重写信给鲍杰,表示谢意。

  我还得知,关于黄山开发,鲍杰还有不少好的和重要的建议被采纳。其中包括保护屯溪老街、开发花山洞窟以及建设一个以黄山为中心,使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和太平湖连成一体皖南旅游区的建议等。如果将鲍杰其人比作一部书,我终于较本质地领悟到了其中的内涵。是的,黄山魂在他血管里流淌,对黄山执著的爱积郁成他无法排解的黄山“情结”。为黄山多写,多用心血,甚至勇于面对某些风险,作必需的道义承担,这就是鲍杰的心迹。他之所以首先向读者奉献了这个自选集,我想,用意也在这里了。虽说收在这个集子里的纪游散文,不全是写黄山的。

  本集还收入鲍杰记者生涯中的一些侧写。这些文章使我们看到了鲍杰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富有崇高责任感的身影。作文和做人毕竟并非互不相干。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是跛脚的。我这样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