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掘桐城精神 弘扬皖派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5:1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桐城派崛起于清康熙年间,衰亡于民国初年,绵延200余年,归聚散文作家1200余人,形成“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文学奇观。自上世纪初,特别是“五四”以来,桐城派被视为旧文学的代表而受到猛烈的讨伐,此后很长一个时期,它一直被视为新文学诞生的祭物和新诗、白话文的对立面。1985年,首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召开,桐城派“翻案”之后,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0年过去了,近日,由桐城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在桐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学者对桐

城派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现将会议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研究一种文化,首先要对它的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和淮河文化、徽州文化相比,桐城文化内容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文学艺术。有学者认为,“桐城派”还可以细分为桐城文派、桐城学派、桐城诗派、桐城书画派和桐城民间文学。其中,桐城学派起源于方氏,亦称“王(守仁)学左派”,在学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桐城学人多出其门,直至近代仍旧饱学之士辈出。桐城诗派以学取胜,力求熔铸唐宋和兼美,熔激情与思想深度与一炉,拓开诗境,雅有所托,善于尽意,本于性情,缘于政事,诗人辈出。桐城文派兴起稍晚,但声誉最高,影响最大,它秉承程、朱道统,尊崇秦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思想主张,创立了具有科学性的文学理论,创作了大量作品,自成体系。桐城书画派和桐城民间文学也构成了桐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代的古文,前前后后,殆无不与桐城派有联系。桐城派在学术中的地位、价值和影响受到多位前辈学者的肯定,如胡适所言:“使古文做通顺了,为后来二三十年勉强应用的预备,这一点功劳是不可埋没的。”与会学者对桐城派的地位、价值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强调,在解读桐城派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时,应用多维的复合性思维进行分析。从清代文学史的视角分析,桐城派上承“唐宋派”古文传统有其合理性,其提出的“义法”等理论表现了对文章艺术追求的独创性;从桐城派自身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桐城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桐城派参与“汉宋”之争要具体分析;从清代学术史的宏观视角来看,桐城派虽非清学主体,但是清代“古文正宗”,具有保守性和因时性的双重特点。有学者认为,桐城派文论具有多元价值:其革新价值在于义领法随,开宗立派;其艺术价值在于神完气备,刚柔相济,在继承“义法”的基础上标举行文之道,辞章之学,深入到作品内部探讨艺术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构成了以神气、意境、品藻、风格等为主要内容的桐城派艺术论;其开拓价值在于兼长并善,开疆拓土。

  桐城区区一地,何以文化煊赫一时、代起饱学之士,这是一个让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不少学者对“桐城人才现象”或“桐城派人才现象”进行了研究,大家认为,桐城文化辉煌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因是尊师重教:自明清至今,桐城教育就比周边市县发达,书院也很兴盛,培养了大批青年才浚知识分子以教书为业,读书作文,习字绘画,相沿成习,蔚然成风,他们通常都有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既传承家法,又倡导西学,和高等学术殿堂有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注重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发展教育的精神,使得本乡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得以成就一批在中国文化史中灿若星辰的文豪。以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推动经济和文化发展,这点,对于现今的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