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学与艺术教育契合的有益探索--喜读《文学名著精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9:01 贵州日报

  健全人格品质,培养人文精神,是文学、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特别是文学教育本身肩负的重任。如何把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特点、教育方式与文学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一直是高等艺术院校从事文学教育的老师在思考的问题。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周惠萍副教授编写的《文学名著精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一书,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文学课程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有意义的探索,是值得欣喜的事。

  这部教材的产生,诚如作者在“编写说明”中所说:“是对高等艺术院校‘文学’课程教育理念的一种新思考和积极探索,它定位在素质教育————文学知识内化为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树立,以及专业培养即艺术观念、艺术精神的形成和提高上。”

  准确的定位,源于对文学、艺术和现代高等教育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本书作者正是把艺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中,对文学课程重新进行思考,并定位在“文学的经典性”上,以期通过文学所透射出的哲学、文化精神内核来整合、引导、培养和塑造道德典范及文化规定。“经典”在作者看来“是文化、文明的历史积淀,是文化、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关于这一点,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一书中曾作过这样的概括:“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利之鸿教也。”被举推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典范。它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传统的突出特征与个性的集中反映和总结。对经典的阅读,即是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认知、关注及人类文化精神的理解、把握,从而实现人文关怀精神的熏陶和培育。编者认为,素质教育是“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文学名著精读·后论》)。的确,素质是教育、教化的结果,它与知识相联系,是知识的积淀和升华,其特有的理性特征,潜在和内在于人,反映和左右着人对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自身的理解、认识和把握。人才素质教育和培养,即是对人的本质的塑造。由此可见,在高等艺术院校文学课程的设置,不仅是高等艺术教育本身的需要,也是人才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部好的作品选,不仅可以说明编选者的教育理念,也可见出编选者的学养和识鉴能力。从这部教材可以看出,该书的编选者是在广泛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的基础上,凭借其长期在艺术院校中从事文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充分感悟到文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既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两者又有诸多的契合处。因此作者在作品选编上,正是紧紧围绕着“人文关怀”和“价值理性”这两个核心,以“经典”二字作为这部教材的选录标准,使这部教材做到了取精用弘,由博反约,针对性强,使文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统一起来,取得较好的契合效果。这样,既能体现文学自身的特殊性,“对人类普遍价值的关注和不懈追求;又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注意到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共性精神以及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联性”(《文学名著精读·编写说明》)。从该书的选目看,编选者准确地按既定编选原则精心选录了中外古今的部分杰作嘉构,既是学界公认的经典作品,又符合编选者对本课程的定位。或全选,或节选,做到了尽可能多地涵盖较为全面的文学样式与风格,既能体现出人类情感表达的美学差异,又能在文化思潮的折射中寻绎出一定的关联。除此之外,或精读,或作课外延伸阅读。该书还充分注意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除精读篇目外,还精心选录了部分(约四分之一)课外自读篇目,有意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范围。这样,较有分寸地去处理好教与学的特殊关系,并使之双方能很好互动起来。正如蒲国昌教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从本质来说,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受众研究思索能力的培养,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知及对社会人性的关怀。”“该书在课题设置及练习方法上,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能动性。在鼓励学生主动进入作品语境的同时,对作品形式及主题的外延扩展上也作了多方探索,使整个教育过程具备了相当的互动性。”这样的考虑,无疑对于改变以灌输为主的旧模式是很有意义的。

  该书“提示与思考”部分也颇有特色。一是“提示”不落俗套,不作千篇一律的一般性分析,而是针对不同作品,抓住特色点到为止;二是“思考”部分别具深意,重在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引导学生思考语言形式与非语言形式的契合面及可能性;鼓励学生利用所学艺术专业知识进行“二度创作”。这样针对不同作品的“提示与思考”,既充分注意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又尽可能做到与艺术专业相关知识的结合。

  总之,该书编者所展现的课文文体,所传达的文学知识,以及对学生的要求均不再是一些定义和概念,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其所重视的是感悟、理解、转化和内化,引导学生结合多种艺术形式作由浅入深的精神体验和艺术感悟、艺术创造。

  我还要说,该书出版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对文学与艺术教育的契合作了有益探索,而且对于高等院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如何编写,也是颇有启发的。自从中央提出加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都先后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其教材无论自编还是选用其他院校编写的,一般大多是一校只一种,没有考虑到学科专业的不同,针对性不很强,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实际效果。试想,如果对工科、理科、农科、医科及非中文专业的文科,也能编写出针对性强的《大学语文》教材,那该多好啊!从这一点来说,周惠萍老师编写的《文学名著精读》的出版,的确是一件可喜之事。

  作者:房开江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