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多彩的贵州风:侗族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9:03 贵州日报

  

多彩的贵州风:侗族篇
在《多彩贵州风》的节目单上,一排并不特别醒目的节目提示:侗族大歌(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队)

  侗族大歌·从江县·小黄村。

  重要的关键词。

  也许你对小黄村有些陌生,也许你对从江县有些印象,但你对侗族大歌应该是熟悉的。因为自1986年以后,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在民族文化这个领域里,侗族大歌早已成为一个高频率的使用词汇。

  侗族大歌·从江县·小黄村,所组成的这一排看似简简单单的文字,它带给《多彩贵州风》的,却是沉甸甸的文化含金量。

  翻开历史,有这样一段文字。

  1986年10月,贵州黔东南侗家姑娘一行9人组成的中国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赴法国巴黎参加金秋艺术节。艺术节组织者把侗族大歌合唱团安排在巴黎市中心的国家级艺术剧院夏乐宫演出,6场演出,场场爆满,仅谢幕就达37次。侗族大歌在巴黎所展示的艺术魅力,令以艺术欣赏的高水平而闻名于世的法国巴黎观众为之倾倒。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演唱之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对侗族大歌的评价,标示了侗族大歌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中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千百年来,侗族大歌就像清清的都柳江那样安详宁静,纯净透明,伴着弯弯的月亮荡漾在侗寨的花桥鼓楼之间,当它随着打开的国门漫步在巴黎凯旋门的大道上时,一夜之间便以它古老的清新与优美的淳朴征服了欧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贵州民族文化的奇迹。

  1986年,对侗族大歌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世界在那一年认识了侗族大歌,侗族大歌在那一年开始享誉世界。

  随着历史的脚步,侗歌也开始了它的世界旅程。

  如果我们回首,还可以看到侗族大歌在1986年辉煌前的厚积薄发:

  20世纪50年代初,黎平岩洞青年女歌手吴培信代表侗族出访前苏联,并演唱侗歌,第一次将侗歌带出了国门;

  1953年,黎平岩洞乡侗族女歌手吴培信、吴惜花、吴秀美、吴花山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1955年,由黎平岩洞吴全妹等侗族歌手组成的黎平民间合唱团,到北京演唱侗族大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唱片全国发行;

  1957年,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1982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一届年会;

  1984年,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

  侗族大歌的身影在神州大地上尽情的飞舞着……

  侗族是一个具有优秀艺术创造能力的民族,侗族的大歌、鼓楼和花桥,既是侗族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侗族没有文字。从古至今,他们的事、他们的史、他们的情通过口传心授保留在了侗歌之中。对侗家来讲,侗族大歌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大歌侗语称“嘎老”,“嘎”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嘎老”只流行在侗语南部方言地区。贵州省黎平、从江两县的六洞、九洞、十洞、千七、千五、千三、二千九、四脚牛等地区是“嘎老”流行的中心地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溶江河沿岸和榕江县的苗兰、宰荡、加稍等地,则是“嘎老”流行的边缘地区。

  “嘎老”由多人组成的歌队演唱,歌队遵循自愿的原则,按性别分成男声歌队和女声歌队,然后按年龄分成儿童歌队,年龄大约在8至12岁之间,接受音乐启蒙教育;少年歌队,年龄大约在13至16岁之间,若村寨有对歌活动,临场见习;青年歌队,年龄大约在17至22岁之间,是村寨的主力歌队;还有中年歌队和老年歌队,中年歌队和老年歌队则承担着培育新人、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多彩贵州风》中的侗族大歌是小黄村侗族大歌队演唱的。

  小黄侗寨属贵州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距县城23.5公里,由小黄、高黄、兴黔三个行政村组成,有500多户3000余人,这里汇集了侗族风情的精华,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侗歌按曲调分为几个派系,小黄侗歌在侗族地区称为“嘎小黄”,小黄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在小黄,不论是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唱侗族大歌。村里现有歌队20多支,队员1000多人。在小黄,女孩子五岁开始穿裙子,也就开始与伙伴一起自由组成歌队了,然后请寨子里唱得好的歌师来教唱侗歌,歌师的教唱是无偿的,在侗寨,这种对侗歌无偿的传带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职责,歌师对歌队的训练,一直要到这群女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出嫁为止,但她们婚后仍然会继续留在歌队,不少家庭三代人都分别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歌队里,这些歌队在鼓楼里的长凳上都有位置。

  在小黄,处处有歌,事事有歌。

  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生活,以歌传言。每逢节日庆典,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鼓楼对歌,以歌传情;当夜幕降临,姑娘小伙便三三两两相邀到村口、溪边,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情歌,倾诉着相互的爱慕之情和对幸福的憧憬。

  每年八月十五的“赛歌节”是小黄传统民间节日,节日期间,小黄当地的老、中、青、少儿歌队举行比赛,并邀请周边侗寨共同参与。在小黄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饭养身、歌养心,不唱心发闷、越唱越年轻”。

  小黄侗族大歌队曾多次参加全盛全国的调演、汇演;1994年6月,小黄潘美浩等5名9至12岁的小姑娘代表侗族参加了北京国际少儿艺术节;1995年“六一”儿童节,又是这5位侗家小歌手,应邀赴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六一”晚会现场直播;1996年6月,小黄吴培建、潘艳月等5名小歌手,代表侗族少儿在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庆祝“六一”《太阳的心愿》文艺晚会;同年7月,吴培建等四名侗族少女组成的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受到了法国外长夫人的接见;1996年9月,小黄举办了“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参加侗歌比赛的女队17个,男队3个,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8岁,艺术节期间,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许多观众;2005年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民间组)总决赛中,获最高奖————金黔奖。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更好地展示“侗歌之乡”的魅力,进一步加大保护民间优秀文化的力度,香港创意集团援建的小黄侗族大歌人文生态博物馆相关事宜日前已尘埃落定,小黄侗族大歌人文生态博物馆将建有侗族大歌演唱厅、民间文化陈列室等,工程预计年内完工。

  侗族大歌是一种民间合唱音乐,它的主要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是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的文化“物种”,应当得到科学有效的抢救和保护。居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和人文理念,日前,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手,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之下,在贵州省黎平县正式启动“侗族大歌保护、抢救与发展”行动计划,探索侗族大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向国家文化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部门正式申请将侗族大歌列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期请读《多彩的贵州风:水族篇》

  (摄影

  谢

  强

  刘熠煊)

  作者:刘斯奇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