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书友·针砭]“70后”的生存焦虑与文学自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10:15 新京报

  

[书友·针砭]“70后”的生存焦虑与文学自觉
[书友·针砭]“70后”的生存焦虑与文学自觉

  □春之

  自从“80后”在文坛上崛起之后,几乎占据了文学市场的半壁江山。当“70后”的人醒来的时候,发现大势几乎已去,只好做出来一个“70后”的概念,奋起反抗,在这个旗

帜下,风起云涌,新近有几位人物杀将出来,有写《18岁给我一个姑娘》的冯唐、写《逍遥游》的李师江、写《流言流年》的秋微和写《我总是心太软》的杀伐,我取这四者读之。

  冯唐不普通,是立志要继承汉语千年道统的人。

  要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看要跳过这百年的文学史来理解冯唐的想法。据说他是在童年的时候,被《史记》中的“好汉语”闪电般地一举击中,获得了对语言魔力的高潮体验,导致他觉得任何事情都比不过文字给他的感受,所以他从小立志在笔头上用功,要写流芳千古的汉语出来。他是我看到的作家中,最注重自己文字价值的人。他一定认为,自己的文字里边存在着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威严且婉转。他从自己的回忆着手写作,试图把每一个可回忆起的细节进行锻造,好让那些在时间里湮没的东西进入不朽。冯唐在他个人的历史里挖掘个没完没了,像一个具有理想主义,但又很好满足的孩子,似乎自己经历的那点东西对于他自己的才华已经足够了。他的文字是值得读者凝视的,但小说的故事架构有点不尽如人意,他的第一部小说《万物生长》似乎过于精巧,而《18岁给我一个姑娘》又几乎放弃了情节线条的架构,期待着冯唐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

  李师江是在自己经历里沉沦的。他对每一个细节都不做任何多余的文学性修饰,也就是说不像冯唐一样,对自己的经历做一点稍微具有“公度性”的描写。

  那何谓“公度性”?就是作者在文字中企图让读者有同感的写法,可以是那种夹杂着反思或者内省的文字,这种文字里的内容,可以变成读者进一步感受的经验。

  李师江写了他看到的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比如泡MM、换工作、过着混乱生活这类正在流行的东西。虽然在内容上,李师江成为了李师江,非常独特、不可评论,他就是他自己,不是任何人。他不试图让自己的经历成为一种经验,甚至成为一种文学经验。看得出来,他在模仿亨利·米勒或者是凯鲁亚克,零散化的写作,杂七杂八的生活和粗语,但亨利·米勒自有一种天赋和气质,而凯鲁亚克则有一种过人的才华,又恰好跟金斯堡和斯奈德这帮文化先锋凑到了一起,也是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大脑”的。走零散化写作的路子,一不留神,就会成为“口述实录”。在《逍遥游》里,已经有了这种迹象。

  零散化写作的前提,要求个人经验必定是这个时代最独特、最具有前卫性的经验,亦即个人经验本身就超越了个人经验而与一个时代风云际会,才能成其为像样的作品,比如卡萨诺瓦的回忆录,比如亨利·米勒。李师江的个人经验是远远称不上时代性的,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并不能覆盖经验的苍白。

  但凡70年代的作家试图进行自觉的文学创作的时候,总是要背负很多的东西,比如冯唐背负“千古文字”,李师江则是自己“噩梦”一样的经历,写《流言流年》的秋微则是张爱玲,从她文字中可以看出来,她受张的影响应该很大。在《流言流年》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又很深地对视了十三秒,在那十三秒里,他们仿佛彼此看穿,只这么一眼,只在那一刻,让他们意外地拥有足够的了解,了解到足够他们在一处继续厮混个一年半载,不用再有任何多余的迂回或解说。”写得非常好,但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

  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张爱玲接下来是”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而秋微却就此打住了,文气还似乎不足。秋微还是比较会讲故事的,带着她独到的”张爱玲腔“,以及那种对世情的苍凉感。

  《我总是心太软》的杀伐,试图写一个自身经历之外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但故事本身却是熟烂的。

  他是一个想写成人神话的人,文字要满足男人对自己的想象,写的是男人心里最想要的东西:名气、货币、性、女人,而且不止于女人,是女人对自己死心塌地的魅力,在这点上,杀伐在文学上显得很不成熟。他非常适合进行商业写作,讲一个故事讲得又快好看,小说里是需要有这种有娱乐功能的作品的。如果按照一个流行小说来看,杀伐的小说中涉及的商战戏、情感戏显得幼稚而且可笑。看来杀伐需要多一点积累,多一点社会细节的体察。这样也许才会写出点大家满意的东西。

  为什么说一部作品是属于“70后”的?是因为中间有他们的经历。“70后”是有一种个人意义上的经历的。这点不同于上一代人,那一代人带着一种集体性;也不同于“80后”,他们似乎缺乏有刻度的经历。

  他们如何面对他们的经历,决定了他们文字的分野。

  他们的个人经验可以看做一个针对“70后”进行文学批评的向度。如果不依靠个人经验,就必须要有精神的超越性,以独有的精神气质汇入“承前启后”的精神传承,默默传递着“不发言”的思想。在“70后”的写作里,遗憾的是,目前还很少见到这样的作品。“70后”过于依赖个人经验,他们的写作必然遭遇瓶颈。冯唐、李师江是个人经验的代表,秋薇是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去讲故事,而杀伐则是完全想讲超出个人经验的故事。

  同样遗憾的是,杀伐没有讲出一个好的故事,秋薇的故事也不算太精彩,只能靠笔力来填补。这是热闹之中的一重悲凉:“70后”作家居然都不太会讲故事。其实从今何在、李寻欢这些人的动向也可以看出,他们对魔幻叙述的转型,也是因为他们不会讲故事。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看得出有人是很眷恋70年代的经历的,如冯唐;有一些人是逃避的,像是逃避自己的命运,如李师江;有一些人是遗忘的,要创造独立的文学生态出来。

  存在一个“70后”的文学吗?他们除了都生于70年代外,存在着构造自身文学经验的共同印记吗?“70后”如何处理自己的经验?拯救,还是逍遥?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如同我感同身受地说,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普遍地有一种焦虑感,他们在时间中穿梭,如同穿过漫长的荆棘林,那种刺伤不重却很疼、持续时间长,虽可愈合,但是精神的恐惧却难以忘记。这种焦虑几乎是积重难返,在看“70后”的文学作品的我,一直寻找等待着那种带着自我解放的文字,这里“解放”的意思并不是某种革命,而是指从自己含混复杂的苦难里获得自由。这种文字里会带着那种罕见的自我意识与想像力,会展现出另外一种文学形态。

  其实,冯唐的文字间稍微有点刻意修炼的痕迹,但就是这点刻意,让我感觉到了冯唐的高贵、努力,等到他连这点刻意也化为无形,也就成大器了。李敬泽说,“80后”小作家的崛起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潜台词是不是说“70后”的就可以上升到文学性了?其实“70后”也是参差不齐,让我们继续期待吧。

  ■书友便利

  涵芬楼书店

  10月15日14:00三联《爱乐》古典音乐讲座系列邀请小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柴亮主讲“维瓦尔弟《四季》的演奏与欣赏”,将结合作曲家维瓦尔弟的唱片,介绍包括《四季》在内的维瓦尔弟的代表作品。

  王府井书店

  10月15日8:00举行《哈利·波特6》中文版同步发售活动,前500名购书读者可获得礼品或书签,并可加盖“哈6中文版首发纪念章”。

  10月15日13:00中国青年出版社举办“家教刷新系列讲座”,首场课程将邀请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家教课题专家曹作兰演示形式新颖的“剪纸与家教链接”。

  10月15日14:30现代出版社举办“《第二次宣言》新书发布会暨签售活动”,届时,书作者王小平将作“财富·生命·梦想”主题演讲。

  10月16日10:30举行《我是一只小小鸟》新书发布会,书作者、“小小鸟·爱我中华公益互助热线”发起人魏伟将到场讲述一个打工仔的公益事业梦和为打工群体倾力相助的故事。

  10月16日14:3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举办《上帝的花园》读者见面活动,届时,澳籍女作家、婚姻问题专家、书作者姚张心洁将主讲“如何面对外遇”的讲座并签名售书,同时还有三位专家一并进行现场咨询。

  西单图书大厦

  10月15日8:00举行《哈利·波特6》中文版同步发售活动。

  10月16日10:00《尘封六十载》作者签名售书。

  投稿:heibeizk@gmail.com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