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征文:创建节约型学校的冷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18:14 人民网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居安思危,保护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它对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加强宣传和动员,使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职员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节约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和浪费,逐步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一是要达成资源节约共识。教育部[2005]19号有关“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中第三条和第四条明文指出:在学校校园建设方面,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建设要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各级各类学校日常工作要厉行节约,要加强对水、电、煤、气和教室、实验室等资源的使用管理,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率。要及时处理制止跑、冒、滴、漏现象,进一步挖掘节约潜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正气,在加强日常管理中出效益。在目前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浪费水、电、粮食、纸张、图书、实验器材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要责无旁贷、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养成勤俭的习惯,承担起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的责任。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大力倡导崇尚节俭、朴素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观念,积极营造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节约型教育。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厉行节约,建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是应对资源短缺的唯一选择,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当务之急,更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学校,建设节约型学校,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是要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只有党和政府尽快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引导和帮助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利用价值和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始终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并且采取措施使其形成互补。只有具备充足的硬件设施,软件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只有采取完善的软件措施,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硬件设施的功能,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推行素质教育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一个学校的硬件设施的改变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比较大,要短期内改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学校在软件建设上,却可以在短时期内大有作为。教育资源整合可分为区域大范围和学校小范围两种类型。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近年来就尝到教育资源整合利用这方面的甜头。该校认为硬件好比学校的骨架、躯干,软件是学校的血液、灵魂,二者相辅相存,互为关联,不可孰轻孰重,偏执一方。除了加强硬件建设以外,在软件建设上,一是确立了现代的教育观,即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二是构建了人本的管理体系,即创新的管理模式,实现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行为民主化、决策过程科学化、管理资源网络化“四化”管理;三是探索了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即以“爱”为核心的德育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动表明该校不失为在小范围内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面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人才需求与现实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困扰,国家在上个世纪末的教育,本着有利于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以重点带动一般等初衷,集中建设了一批重点学校,应该说,这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重点校的弊端也日益严重。因资源分配不公而引发的社会公正问题,因招考信息不透明而引发的招生腐败问题等,呈显性化趋势。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说,教育部将从2005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人民群众广泛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教育真正做到均衡发展,考试的天空才能天高云淡,学生的课业压力才能缓解,竞相择校的风波才能平息,人民群众的教育经济负担才能减轻,教育才能出现一个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建设节约型学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树立节约意识,宣传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从点滴做起,为建设节约型学校做出积极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