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博士帽,“荣耀”之后“负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00:00 红网

  10月11日新华社一篇《人才市场探密:博士文凭不如有工作经验?》的文章,犹如晴天霹雳,一经刊出便成了关注的焦点。最近,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多嘲高级人才招聘会”上,“博士文凭不抵工作经验”的现象屡屡可见。除了一些大专院校的教师岗位要求硕士或博士文凭外,更多进场的用人单位对“高级人才”的理解与需求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大多数岗位要求的仅仅是“大专以上学历,3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的标准让那些刚刚走出十年“寒窗”的学子们大跌眼镜。

  以往,有无学历、文凭,以及学历的高低、文凭的优劣,往往是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取舍的先决条件。于是,不断有各种关于虚假文凭的消息见于媒体,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持大专以上学历者比国家承认学历、有关部门颁发证书的要多出60余万人。于是,文凭“泡沫”使人才价值缩水,文凭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尽管文凭本身无关是非,但人们对文凭的不满和抨击却从来没有消停过,文凭造假亦是愈演愈烈、泛滥成灾。

  而今,惟文凭是举的传统观念突然间被颠覆了,曾经被视为荣耀的博士文凭,反倒成了今日的“负累”,实在是多数人始料未及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经验与文凭站在天平的两端,当“经验至上”流行并深受欢迎时,那些为了文凭而背水一战的勇士们,那些挤扁了头也要考研、读博的矢志不渝者,是否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不可否认,从概率上讲,具有一定知识的高学历者更接近于人才,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高学历者就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人才。

  文凭不过是受过某种教育或培训的凭证,如果持有人不能学以致用并创造价值,文凭不过是一纸具文。说的通俗一点,谋求文凭,就是汲取知识、吸收经验、塑造自我的过程,最终还是要为工作服务的。不论是社会工作,还是科学研究,抑或是发明创造,所需要的知识积累,说到底还是经验支撑,不过是前人或今人、国内或国外的时空不同而已。而知识在更新、社会在进步,文凭只能代表学习的经历,唯有实在的经验和不断的进取才能使人立于不败之地。

  有无文凭,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去努力、拼搏,去创新、开拓,并善于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就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相反,总是固守文凭来壮胆,则难逃被时代抛弃的悲剧。前些时日,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毕业生沦落到街头卖肉”,就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反面教材。

  文凭至多称得上是一块“敲门砖”,绝不是通行的成功“阶梯”。一个人能否成功,学历并非是首要的因素。“学历文凭第一”,凡事惟学历是问、以文凭取人,已经拒绝和扼杀了大批人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人才标准不是学历,高学历不一定具备高能力,低学历不一定结缘低能力;文凭不算人才,文凭本身也不必然等同于人才。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关键是看他能否胜任工作、创造价值。

  用人单位重新审视人才的评判标准,其重实质性内容而轻外在形式的务实之举,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和排斥文凭,而是完成了从单纯注重文凭向看重实战经验的转变,表明文凭社会向人才社会的进化已经开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之说,学有所为、学以致用、量才适用,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正如人们通常所说,“英雄不问出处”,市场检验人才的时代已然来临;“高学历也有个‘零起点’”,博士生们要进一步充实自身能力、转变择业观念。至于那些盲目的文凭追求者,更要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地慎重行事,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戴博士帽的。

  (稿源:红网)

  (作者:郭立场)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