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梦想希望好好保存传下去(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12:22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申遗”·心愿

  72岁的“红帮”人江继明,他现在还在继续写书、带徒弟。一个小时内,将“红帮”精神一代代地传下去,江老将这个意思表达了四次。58岁的王万里,因为几次车祸,丧失了一排皓齿,无法在舞台上继续表演“耍牙”,但他收了两个女徒弟,于是,“耍牙”人头一次接纳了女性。14岁的胡孟宁当时是光荣地进了“甬江木器厂”开始学手艺,如今,他希望有专门的机构保护和研究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活。第五代传人周永根,是当地有名的“龙头”,他的生活已经紧紧同布龙联系在一起了。还有,梁祝传说的研究者、十里红妆的收藏者……这些老艺人、老工匠,他们有的已经驼背,有的眼睛已经老花,有的口齿不是很清楚,但他们心中有个很坚决的梦想:一定要将这些承载着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保存下来,一代代地传下去……

  本版文字丁晓虹本版摄影胡龙召徐佳伟

  徐佳伟封面摄影胡龙召陈晓旻
一个梦想希望好好保存传下去(组图)
破除行规的耍牙人

  “如果能将我们的耍牙运用在其他艺术门类,比如电影之类的,我想这门古老的技艺,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在收了两名女徒弟后,王万里又想破除老祖宗定下的耍牙只传平调不能传其他剧种的规矩。

  100多年的历史

  今年58岁的王万里是耍牙的第四代传人。从15岁开始,他就跟着师傅练耍牙。就是他,首先破除了“耍牙”绝活只传男不传女的行规。他说,如果再不破除这规矩,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耍牙技艺就要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

  王万里称,只有宁海平调中才有耍牙这一项绝活,而且仅在《小金钱》(后改编为《金莲斩蛟》)一剧中出现。“我们宁海平调,是浙江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历史。而耍牙,出现在清末,一直延续了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特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点起一根烟,王老继续讲道。胜过川剧变脸

  王万里说,很多人都将“耍牙”同川剧的“变脸”相媲美,“而事实上,我们耍牙,要比变脸难度大得多,变脸应该说是戏剧界的魔术,一般人只要掌握了窍门就会了,但是耍牙必须要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达到熟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耍牙的艺术价值胜过变脸。”王万里自豪地“辩解”。

  王老举着一些剧照说道,“耍牙”就是把数根五六厘米长的猪獠牙放在嘴里“耍”,其中有两根在演出的时候一直藏在嘴里,剧情需要的时候一扭脸就吐出来,这跟川剧的变脸有相似的地方。随着剧情需要,独角龙嘴里可有4根或6根猪獠牙,最多可以放8根(第五代传人王春鸯又将其发展到10根),这些猪獠牙在舌头和面部肌肉的控制下,根据剧情需要,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翕动,特别是有两颗獠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难度相当高。

  口腔起茧的苦活

  至今,王万里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台演出的场面,底下是黑压压的一群人,当时只有16岁的他并不知道紧张的感觉,他只听到耳边传来的喝彩声,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此,每次登台前,他都要求自己“练得很熟练”。也正是他的决心,这么多年来,王万里都没有在演出时“掉牙”,“我师傅和徒弟他们,都掉过牙,我从来没有,我想我是练得最熟的一个。”

  在舞台上呆了40多年,王老口中都起了一个又一个老茧,脸部的腮肉也因为长期练习而显得有些松弛。“耍牙,是一门苦活,练习的时候很艰苦。我那会儿,舌头时常麻木,头昏眼花也是经常的事,严重的时候,口腔还会腐烂化脓,常常痛得吃不下饭,最后就蜕皮成了老茧。”回忆起自己艰辛的学艺过程,王万里有点激动。

  破除旧行规

  退下舞台后,王万里在宁海文化馆工作,用业余时间创办了宁海繁艺平调剧团,“这是一个纯民间的剧团,为的就是复兴我们宁海的耍牙。”

  现在,王万里规定,不管男女,只要是剧团里的人都可以学“耍牙”,“现在社会发展了,小伙子都外出打工,学艺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一定要打破原来的规定!”他又点了一根烟,说道。

  王万里说,现在“耍牙”绝活的第五代传人王春鸯和第六代传人薛巧萍都是女的。“她们都练得不错,在全国比赛中也频频获奖。这两天,她们去温岭演出了,本月20日,王春鸯则要代表我们浙江省参加全国的绝活大赛!”

  虽然女人可以学“耍牙”了,但王万里还是担心:“应用耍牙的舞台人物,往往性格是很粗蛮的,外形也不是很好看,很多女孩子还是不愿意破坏自己的漂亮形象。”因此,王万里迫切希望“耍牙”能同其他剧种结合,“比如电影里时常出现的僵尸镜头,如果能用耍牙来表现,肯定会更逼真的!”王老笑着说。
一个梦想希望好好保存传下去(组图)
红帮传人的心愿

  做衣服将是人人都能办到的事!72岁的江继明拿出一张白纸,这里叠3下,那里折3次,一件美丽的“衣裳”便跃然纸上。作为“红帮裁缝”的第六代传人江继明介绍,“服装折纸打样法”改变了传统服饰打样费时费力的缺陷,使得打样就同折纸飞机、千纸鹤一样,容易上手,操作简单。

  在“红帮裁缝”长达180多年的历史中,“服装折纸打样法”仅仅是“红帮裁缝”众多创新之一。

  历史上的五个第一

  上世纪初,西风东渐,当时被称为“本帮”的传统中式服装面临新的改革。一批来自宁波的裁缝夹着一把尺子和剪刀于是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中国沿海各口岸为“红毛洋人”制作西服,因此,被称为“红帮”。当时在上海为外国人制作西装的以奉化人、鄞县人居多,而且做工精到,名声颇大,天长日久,逐渐形成一支影响远近的“红帮裁缝”队伍。

  在中国服装史上,“红帮裁缝”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件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而宁波,也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服饰文明的发祥地。

  江继明,也来自“红帮裁缝”的发源地———宁波奉化。

  大年三十拆装袖子7次

  1947年,年仅13岁的江继明到上海培罗西服店当起了一名小学徒。现在回想起原先学做裁缝的初衷,江老不禁淡笑了一声,“当时,我就喜欢做衣服。”

  有一年大年三十晚,其他师兄弟都回家过年了,然而江继明独自留在车间里,将袖子拆装7次,直到袖子烫得同汽车轮子般前后圆顺时才罢休。而那时,已经是正月初一旭日东升了。

  经过3年的努力,江继明成为了红帮新秀。1956年,江继明拜师红帮第五代传人陆成法。从那一天起,做好看的衣服,成了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5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勤奋好学的小学徒如今成了身怀绝技的老师傅。其间,他曾历经风雨和曲折,最终成了“红帮”的第六代传人。

  带学生收弟子

  1998年,67岁的江继明考虑到宁波还没有一家专门的服装研究所,他拿出几十年的积蓄20万元,创办了一家民间服装研究所。

  当时江继明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完成师傅陆成法的临终嘱托。“我师傅走的时候,跟我说红帮传统不能丢掉,事业一定要继承下去!”江老回想起师傅的遗志不胜唏嘘。

  2002年11月,江继明受聘于宁波服装学院(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把自己的毕生绝学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已经先后培养出100多名研究生,并收了该学院三位青年教师作为衣钵传人。如今,江继明正着手与三个弟子陈尚斌、戚柏军和卓开霞重整红帮服装研究所和红帮洋服店(研究所的另一部分),希望把红帮传统继承下去。

  江继明还先后成功地研制出获得国家专利的《快速服装放样板》、《服装裁剪三围活动标尺》和《教学服装模型》等多项技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是“服装折纸打样法”和“测量领圈弧线长度的简易方法”。江老介绍,“服装折纸打样法”适合于男西装、男拉链衫、女长袖衬衫、短袖旗袍、女童连衣裙、女童大衣等种类,这种方法大大地节省了时间,实用而方便,如能在社会上广泛应用,能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要及时抢救“红帮”工艺

  采访中,江继明不止一次谈到:“寻觅和抢救‘红帮’技艺不能是一句空话,而是应该马上付诸实践。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老一辈红帮裁缝已不足100人,他们大多数已八九十岁高龄,但个个工艺精湛,创业经历丰富。”

  江老说,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裁缝是一种下里巴人的民间手艺,这种偏见使得这一技艺一贯不受重视,大多凭借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再不及时抢救、挖掘,这些技艺和文化就可能随着我们这些传人的逐渐过世而永远消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江继明希望政府参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服装人才,让更多的学生和后人来学习并继承“红帮”工艺。(来源:中国宁波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