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现场上一堂生动“科技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6日03:48 深圳特区报

  现场上一堂生动“科技课”

  许宗衡率政府部门负责人参观高交会展馆

  【本报讯】(记者刘键)昨天下午,市长许宗衡、常务副市长刘应力带着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和政府18个主要局委办的“一把手”,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组团”来到高交会展馆

参观,亲身感受了高交会的高科技氛围,触摸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脉搏,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技课”。许宗衡强调,今后高交会要专门组织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参观、学习,以便大家更了解当前世界和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认清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和差距,按照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时提出的要求,为强化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提高深圳自主创新能力主动思考问题、自觉做好工作。

  昨天是高交会开幕的第四天,进场参观人数达到了最高峰。据14日晚上的统计,开幕以来进场参观人数已经达到25.7万人次,估计总共将会有超过40万人次参观本届高交会。据高交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届高交会海外展区面积达到总面积的35%,比去年高出10个百分点,国际化的水平大大提高了。

  许宗衡率领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参观团”,抱着谦虚学习的心态,一一浏览了每个展台,并不时驻足听取展台上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的介绍,询问各种问题。在深圳大族激光、深圳雷地科技和豪威公司等展台前,许宗衡停留了很长时间,在仔细听取了公司技术人员的汇报后,他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民族工业、自有品牌做大做强。”

  在富士康公司展台前,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富士康出口额103亿美元,今年有望达到190亿。许宗衡高兴地说,希望你们为全市今年外贸出口超1000亿作出更大贡献,政府将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在俄罗斯联邦科学创新署、美国甲骨文公司等海外展台前,许宗衡也饶有兴趣地停下脚步,感谢他们为高交会的国际化色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并诚恳地请他们为高交会提出宝贵建议。俄罗斯展团团长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高交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俄罗斯的企业都非常愿意前来参展。他们已经组团参加了6届高交会,本届高交会上他们已经签订了20多项协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交会已经成为他们寻求商机的良好平台,今后每年他们都要来参展。

  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让高交会开幕以来一直忙于各项组织工作的政府部门负责人获益匪浅。许宗衡又“趁热打铁”,和大家一起座谈了观展体会。

  许宗衡说,通过高交会的举办,我们深刻体会到历届市委市政府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和付出的辛勤汗水。90年代中,在国际IT产业崛起,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利用“三来一补”所积累的资金和技术基础,结合深圳自身的特点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敏锐地抓住历史性机遇,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并在实践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速地发展,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注意把握好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者和推动者、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制定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投融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引进海内外科技人才等,形成了有利于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

  许宗衡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和自主创新的优势和不足。尽管深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达到57%,但核心的、高端的技术不多;尽管我们拥有22个中国名牌,在全国大城市中排第二,但真正的世界名牌还太少;尽管我们的高交会去年就达到了国际展的标准,但与广交会相比,国际化程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此外,我们的区域创新体系、投融资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要按照温家宝总理视察深圳时提出的要求,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深圳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当前要重点抓好六个环节: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构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加快公共研发、公共实验检测、科技信息、技术产权交易等平台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多渠道解决好创业资本退出机制问题。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积极支持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五是积极推进品牌战略,不断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六是继续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充分发挥好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许宗衡最后强调,今后的高交会、文博会等展会,都要尽可能组织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参观、学习。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十分珍惜这种在家门口的学习机会,加强新理念的灌输和新知识的“充电”,才能以更宽的视野,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发展大势,更加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