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4天5金河南车手扬威十运会(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03:35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4天5金河南车手扬威十运会(图)
首席记者张耘培记者王小娟文王建立图

  本报南京专电南京十运会赛场,河南自行车选手掀起一场强劲的河南旋风,不仅包揽了男子短组4个项目的金牌,以主教练身份参赛的马亚军和队友金龙、李积国、肖业谌成功卫冕了4公里团体追逐赛金牌。13日到16日的4天内,河南车手狂掠5金1银3铜总共9枚奖牌。河南车手咋就这么牛呢?河南省体育局副局长韩时英这么说。

  “金牌拿了5块,银牌、铜牌我都记不住了!”自行车队疯狂的夺金势头让韩时英赞不绝口。河南是自行车项目的传统大省,从第一届全运会到第九届全运会上,几代自行车选手为河南贡献了总共6块金牌。十运会上,河南自行车选手突然“井喷”,夺取了5枚金牌,“场地赛已经结束,在后面的5项公路赛上,河南男女公路大组(男子180公里、女子80公里)上的实力稍微弱一点,女子20公里计时赛、女子50公里团体赛、男子40公里计时赛等3个项目上具备了竞争奖牌的实力。”韩时英在分析后面的比赛形势时认为“河南自行车还有戏”!至于河南自行车的戏到底有多精彩,还要看18日到21日后4天的比赛情况。

  一老一少两帅难得

  “河南自行车选手之所以如此风光,主要是延峰、马亚军两个主教练是难得的人才!”韩时英对这一老一小的领军人物赞誉有加。

  九运会上,河南自行车取得了男子1公里个人和4公里团体两枚金牌,这个成绩在当时整个河南军团下滑的大背景下还算不错。不过,省体育局领导还是决定对自行车短组进行大调整,身为首都体育大学教授的延峰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河南省体育局请来担任男子短组的主教练,由于不是运动员出身,曾经担任过1990年亚运会国家队副总教练和1996年奥运会集训队总教练的延峰不被圈内人认可。

  延峰在别人眼中的短处在韩时英看来却是优势,“延峰教授是国内运动训练学的专家,他的运动理论尤其自行车专项理论在国内是领先的,另外,延峰教练还到俄罗斯留过学,前苏联包括现在俄罗斯的自行车成绩在国际上都是不错的。”

  延峰有丰富的理论,2002年到河南后,河南省体育局领导让他直接到一线队带队,延峰有了用武之地,两年半的实践下来,延峰的理论同河南车手的实践结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在十运会的场地短组4个项目的比赛中,河南包揽4枚金牌!这样的成绩体育总局刘鹏都连称“河南自行车好生厉害”!

  延峰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老教练,而负责男子中长组的马亚军则是年仅29岁的少帅。在九运会上年青的马亚军为河南队夺得了两枚金牌。

  去年8月份,马亚军的教练李锦华出走广东,自行车队中长组顿时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当中,“时势造英雄,乱世出鬼才!”马亚军这样形容自己的临危受命,“我是直接从队员转型当教练的,感谢体育局领导对我的信任,让我教练兼队员!”在十运会赛场上,马亚军同昔日教练在赛场上师徒同场竞技,如愿蝉联了男子4公里团体追逐赛的金牌,广东在这个项目没有能进入前三名。马亚军称这是他最希望拿到的一块!“我最想拿的就是4公里团体追逐赛的冠军,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团体冠军更能显示我们的实力和水平。”

  以老带新结构合理

  除了两位主教练是难得的帅才,自行车队目前的阵容是以老带新,年龄结构合理。

  韩时英称担任中长组的主教练马亚军为“全能战士”,在本届全运会上,他所参加的比赛中,既有场地项目,也有公路项目,既有短距离,也有长距离。除了蝉联4公里团体追逐赛冠军,马亚军还夺得了个人一公里计时赛和4公里个人追逐赛的两枚铜牌,在接下来的比赛里,马亚军还想有所作为。

  19岁的冯永一人夺得个人一公里计时赛、团体竞速赛两枚金牌。18岁的王启明也收获了团体竞速、男子争先赛两枚金牌和凯林赛的铜牌。18岁的高亚辉夺得凯林赛和团体竞速两枚金牌。

  这些高产的金牌队员,延峰自称是“变废为宝”,两年多以前,16岁的王启明还只是女队的陪练,延峰到河南之后,很惊诧王启明出色的爆发力,被调入一线队后,王启明的成绩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男子200米行进出发的全国纪录就记在他的名下,王启明已经成为国家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重点培养的苗子,18岁的他也已经将目标锁定为2008年奥运会。

  马亚军(左三)与队友们在一起

  责任编辑:任远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