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七类中国年轻人有业不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08:56 海南新闻网-南国都市报

  本报综合消息来自上海《劳动报》的一则报道说,一份专门的权威调查分析,目前有七类中国年轻人有业不就。青年事业现象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第一类是学历低、技能不占优势的青年人。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高不成,低不就,占30%左右。

  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最后索性不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心气高,认为低收入岗位使自己“屈才”,大约占15%。

  第三类是从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他们总是用过去的工作与新工作做比较,新工作如果不比原来的工作好就不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恋旧情结”始终解不开,大约占10%。

  第四类是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理由自动离职的人。这一类人的特点是放弃了原有的工作,离职后以“休养”或“读书”为主,他们所占的比例在10%左右。

  第五类是“创业幻想型”的年轻人。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没有项目,看什么都想干。这一类人的特点是,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大约占到不就业人员的15%。

  第六类是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的人。他们形成习惯性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漂”落到社会上。一项调查显示,9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存在“工作一年以后就跳槽”的心态。这一类人的特点是,自恃学历高,能力强,所以频繁换工作,但往往因“一眼之差”,最后把工作弄丢了。这类人,占10%。

  第七类是父母甘愿供养的人。他们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这一类人的特点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能力供养他们,所以不急于就业。这类人,占10%。

  专家指出,现在二三十岁的青年,其共同的特征是: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大多数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一直受到“小皇帝”一般的呵护。步入劳动力市场前,他们基本都受到父母很好的照顾。他们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没有什么职业技能。青年人失业,首先,会使有的人对前途迷茫,生活空虚,所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别人要大;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工作的时间延长,他们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适应能力也将下降,以后就更难适应工作的要求;再次,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了很多人缺乏就业危机感,不愿意吃苦受累。(中新)

  作者:中新

  (来源:南国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