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产业:广东经济新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09:43 南方日报

  文化建设大潮观

  ⒃南方文化产业论坛

  核心提示

  文化产业如何成为广东支柱产业?广东如何抢占先机?前两天,来自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贝塔斯曼国际出版集团等国内外专家在“南方文化产业论坛”碰撞。

  论坛期间,本报就广东文化产业如何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如何做到“内容为王”,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做大做强等问题,采访了众位“文化大脑”,请他们出谋划策。我们希望这些专家建言,能对广东文化产业勃兴有所裨益。

  高端访谈

  四问广东文化产业

  国内外专家为广东抢占先机出谋划策

  一问:如何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

  背景:制度是最高意义的创新力量。政府作为文化产业制度的主要设计者,应在关节点发挥作用,促进文化创新。

  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记者:有种观点认为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其重点在于创造一种自然环境,在文化基础设施、法治环境、资金支持等方面有所作为,在人才的衣食住行上下功夫,真正保护那些创造者的利益,形成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我们该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

  花建:以前广东是重要的电视剧创新基地,但现在万科电视剧创作基地搬到北京去了。“北漂”为什么不能变成“南漂”?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北京的文化生态、资源和传播渠道有优势。广东应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聚拢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的人才、资本、物力、技术。

  最重要的是形成统一规划和战略理论。

  记者:有人说中国高技术开发区之多,可以载入吉尼斯大全;开发区创造的高新技术之少,也可以载入吉尼斯大全。广东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着眼点在哪里?

  皇甫晓涛:在广东我没有看到文化建设的官僚作风,各级干部都很重视、很着急,想把这件事干好。我觉得广东的观念已经转变,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形成统一规划和战略理论。我认为这次“南方文化产业论坛”体现的正是广东积极邀请专业人士进场、形成统一规划和战略理论的努力。广东可以将国家文化资源和政策与广东的文化市场和人才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吸纳人才,补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链条,形成强强品牌的良性互动。

  要吸引年轻人来广东进行文化创业。

  记者:如何吸引有创造活力的年轻人,让广东成为他们的创造乐园?

  花建:上海有位领导曾说过,如果年轻人都愿意来上海创业,我们的希望就来了。广东至今能保持旺盛的活力,也是因为对全国的年轻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活力,给他们宽松的政策环境,在网络、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上吸引全国有志者来创业,这让广东“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二问:广东文化产业如何“内容为王”?

  背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专题调研组《广东文化产业市场调研报告》指出,在四大文化产业市场中,媒体和休闲两大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艺术和智力两大产业则相对落后,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内容生产最能形成一个城市文化的个性和符号。

  记者:强调文化产业“内容为王”对广东经济有何意义?

  皇甫晓涛:为什么大家对广东文化产业感兴趣?首先就是因为广东报业的发达。好莱坞以电影闻名,巴黎以时装闻名,内容生产最能形成一个城市文化的个性和符号。符号是一种资本,就像地中海的阳光一样,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广东报业是广东文化产业的一个符号资本,这带来了什么呢?直接经济收入自不必说,还有全国优秀新闻人才都往这里汇聚,广东成为思想开放的代名词,也吸引了大批注重资讯流通和舆论环境的外企。所以说,如果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更为强大,广东将不仅成为报业之都,还可能成为文学之都、电影之都、设计之都、智力之都,这对广东经济的发展将提供巨大的原动力和牵引力。

  如果没有尊敬创意的态度,就不会有一大批长期从事创意生产的人才。

  记者:如何提高广东文化产业内容创新的水平?

  皇甫晓涛:广东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程序员、设计师及文化运营的经济师与跨领域的战略家、领航人……广东有制造业发达的产业技术基础,有文化市场相对成熟的市场基础,有改革开放前沿的财富基础,有文化大省建设的政策优势,还有报业品牌的符号资本。报业是广东内容生产最好的,它就可以成为龙头,为广东文化产业内容创新提供人才、资源和创意。

  范以锦:报业应该是广东文化产业的龙头。报业对市场经济的反应更具有文化的底蕴,报刊产品比其他文化产品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它为出版业、影视业和音像业提供了更新的思路和更丰富的原创内容,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花建:内容的创新需要整个社会的氛围。如果没有一种尊敬、欢迎创意的态度,就不会有一大批长期从事创意生产的人才,集大成者也就很难产生。

  经济向文化要灵魂,文化向经济要实力。

  记者:广东文化制造业十分发达,怎样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

  皇甫晓涛:内容创新需要市场化和产业化。广东制造与广东创造应该是互动的。光制造业发达,就是“世界工厂”。中国做一条领带,出口到美国,是1美元;美国贴上牌子再出售,就变成10美元。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使领带有了品牌文化附加值。季羡林说,21世纪是中国和东方文化的世界,但如果文化资源被他人“掠夺”,被外国重新包装,重新进入,我们还会有这种民族自豪感吗?我们一个“花木兰”的资源,被迪斯尼借去赚了7亿美元,而我们的常香玉唱得吐血,也只赚来一架飞机抗击侵略者。

  所以说,经济向文化要灵魂,文化向经济要实力。广东的制造业很发达,这绝对是一个优势,它能够更顺利地将内容生产与制造业、传播业联合,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联合,形成知识服务业,告别“世界工厂”的“三来一补”时代,进入自主产权的创新发展文化经济战略跨越时期。

  三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冲突吗?

  背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我国有4个根本的立足点:解决发展和资源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解决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和谐社会观,解决民族和国际关系的自主创新观,解决全球竞争关系的全球战略观。具体到文化产业上,就需要解决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你可以说他没有社会责任,但没有经济效益就说自己社会效益好,只能说他不适应这个时代。

  记者:大家熟知的小说家大仲马在一次演说中宣称,他写的40部小说不仅为自己挣了钱,也让出版社、销售商、印刷工人等有了收益,据他计算,他的小说共养活了1692人。发展文化产业以社会效益为主,但文化产业又带有商业的性质,两者有矛盾吗?

  徐世丕:社会效益并非就是主旋律。现在的社会效益,意义更广泛,进步的东西,发展的东西,传统中优秀的东西,都是社会效益的范畴,也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大仲马的小说能养活人,不就是因为有经济效益吗?如果能找准市场与人们需要的契合点,就不仅能提高文化产业化程度,也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你可以说他没有社会责任,但没有经济效益就说自己社会效益好,只能说他不适应这个时代。

  在韩国,带有商业性质的“文化产业”,有专门的“文化产业振兴院”负责。

  记者:“韩流”在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5%。韩国对于“文化”与“产业”是如何界定、管理和操作的?

  徐世丕:在韩国,带有商业性质的“文化产业”,包括电影、广播、漫画、动画、音乐、演出、网络游戏,手机内容以及相关领域,有专门的“文化产业振兴院”负责。而纯粹的文化艺术,像文学、美术等,由另外一个机构“文化艺术振兴院”负责。

  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一个原因就是找准了人们对文化和娱乐的需求,再用顶尖的技术和品牌营销手段,使其获得巨大的利益。像韩国的电视剧,它并没有一味满足人性中低俗的一面,但同样火遍了亚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它拥有发达的市场流通渠道,另一方面,也跟它们传播的儒家伦理等文化密切相关。

  四问:广东文化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背景: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小丹曾表示,目前广东省真正在文化市场上拥有较大份额、能应对国内外竞争的龙头企业还很缺乏。广东文化产业要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信息化。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做大了但做不深、做不强。

  记者:为什么在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占有率上,美国达到65%,日本达到25%,两个国家就占了90%,中国的文化产品却寥寥无几?

  单世联: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与美、日、韩媲美的完整链条,没有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大型集团。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做大了,但做不深、做不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做大”,大多是通过行政手段,将文化产业的几个部门组合、集中。这样看起来是大了,但实际竞争力没提高,反而会拖优势文化部门发展的后腿。

  记者:广东要做深、做强文化产业,需要哪些条件?

  花建:做强文化产业,也要有一定数量的国内外著名的文化品牌。比如电影产业,戛纳、柏林不就靠电影节打品牌吗?这些文化品牌,不仅能给城市带来知名度,还能使城市较快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操作经验,使文化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

  目前广东缺的不是“投”,而是“融”,是如何把资源融合,使其发生“化学反应”。

  记者:广东文化产业应该如何操作?

  花建:本质上,目前广东缺的不是“投”,而是“融”,是如何把资源融合,使其发生“化学反应”。

  珠三角的文化产业应该集聚力量,奋起创造。可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模式。比如深圳大芬村,以商业艺术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形成特色和品牌;也可以结合珠三角地区丰富的创业投资,形成以“研发-投资-回报-退出”机制为核心的创业研发园区,成为培育新兴企业和产品的孵化器。

  论坛嘉宾

  花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皇甫晓涛:

  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

  徐世丕: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范以锦: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单世联:

  广东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发展背景

  报业音像业领先全国

  引领潮流的广东文化产业

  全国第一个音乐茶座,全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去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居全国首位……从自发的发展,到主动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再到全国第一个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广东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战略规划的过程。

  广东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单世联介绍,广东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早,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些文化部门就开始市场化、商品化,如音乐茶座的出现;文化体制改革也比较早,一些文化领域早早就被推向市场。

  广东聚集了众多文化生产企业,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约有200家;文化从业人员数量也蔚为可观,深圳、汕头的印刷企业规模大,效益比较好。

  广东产生了一批发展迅猛的产业门类。比如报业和音像出版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都很高,发行渠道畅通,规模大,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为广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005年被称为“广东文化体制改革年”,各级文化单位、文艺院团都进行了以内容创新、适应市场为方向的深入改革。

  广东在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上作了积极的探索。广东第一个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并邀请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单位和一批顶尖学者、专家,为广东文化产业做市场调研,提供发展思路,建立战略规划。

  他山之石长三角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什么?有什么值得珠三角借鉴的地方?在“南方文化产业论坛”期间,花建教授就此作出了解答。

  长三角文化产业结构合理

  花建介绍,在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均衡比例:文化产品制造业及相关产业为139.92亿元,占29.4%;文化服务业为445.73亿元,占70.6%。换句话说,上海文化产业的贡献值主要是由文化内容的研发和各种文化服务来提供的。

  上海文化产业的结构比较合理,它所产生的推动力比较均衡,这样就有助于形成一个上游创作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推广延伸的文化产业链。花建认为,这个规律非常值得珠三角城市群研究和借鉴。

  珠三角更有利于统一发展

  花建对珠三角的发展表示了充分的信心。他说,珠三角背靠港澳,拥有无可比拟的地域优势;而且,珠三角隶属于一个省,在制定及实施政策方面的协调性比横跨三省的长三角优势更明显;此外,珠三角经济基础厚实,发展有后劲。

  他强调,在加强城市群的合作、形成文化产业统一规划和市场方面,珠三角还有巨大的潜力。历史上的珠三角,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区域。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珠三角不少城市各据一方,以邻为壑,在演出票务市场的整合、网吧连锁经营的整合、文化连锁店的开设上,都还有发展空间。

  总策划:杨兴锋

  统筹:陈志红 陈志

  撰文:本报记者 陈志 蒲荔子

  刘可英王小海

  实习生 邹一戈

  摄影:文波

  图:

  把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广东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深远决策。

  广东文化产业2004年增加产值占GDP7%,居全国首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