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今晚聊斋:寻找“戒石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0:47 今晚报

  有一次,我和老马谈起关于反对官员腐败问题,说到古代官衙立有“戒石铭”,提醒官员要廉洁为官,认真为百姓做事,不可欺压百姓。

  我提到宋代时,宋太宗题写过四句话: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我说,这16个字很有力量。前两句是提醒:官员们,你们的吃用,俸禄工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脂膏,切不可忘记百姓;后两句是警告:虽然小小老百姓容易欺压、暴虐;但是,天理难容,你终究难以逃脱惩罚,不会有好下常

  老马是陕西省纪检委的一位官员,为人正直、谦和,又善于学习和思考。他非常同意我的解释。又说道他似乎见过这样一座碑刻,前边两句不记得了,后边两句肯定没有错。

  这使我十分兴奋,立即追问他在什么地方见到的。因为这是差不多千年前的事情,如果这座“戒石铭”还存在,真该是件了不起的文物了。

  老马说,许多年前似乎是在周至县的老县城见过,记得不十分清了。他说:“什么时候你回陕西来,我陪你去老县城找找看。”

  老县城是周至县早已废弃了的县城旧址,在秦岭深山里。山高路远,草木丛深,很不好去。老马叮咛我一定要选在夏季才好上路。去年我回西安,季节太晚,说是雪已封山,不好进去,只好遗憾作罢。约到今年,又有各种事务耽搁,眼看着又已无望进山了。

  还好,在周至县挂职副书记的女作家叶广芩,赠了我一本她出版的《老县城》一书,我还珍藏着,可以作纸上游。

  这本书图文并茂,详详尽尽地记录了叶广芩几次到老县城去的所见所闻。在第四章《老百姓》里,她写到在周至县委的庭院,葡萄架下立着的几块石碑中,有一块正刻着这16个字。只是最后一行改“上天”为“上苍”。叶广芩说这碑是明正统十三年县丞刻的,想来大约碑上有时间标记,或者县志上有所记载,只是她不曾提到。

  叶广芩写道:“16个字并不是这位周至县太爷的独创,这是自宋以来的一条官场箴规。虽然在箴规的背后并没有阻止住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腐败,但封建社会的官员能有此警示,并将它立在眼皮底下,足也显示了统治者的决心。”

  虽说是“挂职干部”,叶副书记干得挺认真,她在书里提到自己在县常委会的惯例学习会上,进行“警示教育”,还说到这块碑上的戒语。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录了宋太宗书下16字,“赐给天下各郡县,要求刻石立于公堂之南,以为执政之戒。”16字“戒石铭”用于宋肯定无疑了。不过,洪迈又提到了蜀,似乎这16字从蜀时就用过。

  我又去翻阅宋人张唐英的《蜀梼杌》。在宋人眼里,蜀王国不过是乱臣贼子叛立的“替伪”政权。虽说蜀政权是未归顺中央的“伪政权”,但书中的记载却是一派盛世景象。孟昶统治时期,省免了赋役,一斗米才值三钱;传说当时城里的青年人不到农村去,不事耕作,不识稻麦,以为笋竽都是林上长的。社会安静,生活富裕,“村落阁巷之间,弦管歌诵合筵社会,昼夜相接”;府库之中,财币充实;成都城上尽种芙蓉,到九月鲜花盛开,望之真如一片锦绣。

  孟昶应该说是一个头脑尚清醒的人。广政四年五月,他写了官箴颁发到各郡国。官箴写道:“无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显然,宋太宗的16字“官戒”正是摘至孟昶的官箴。16字无一字差异。

  这16字说得何等好!对官员的耳提面命,无异于声声警钟。一针见血指出在当时官民关系中,谁养活着谁,谁欺侮了谁的问题。

  前边说的孟昶盛世,是在官箴颁布十年之后的记载。虽说二者之间未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对官员的约束和警示,使官不扰民,官不欺民,官不害民,肯定起到了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作用。

  不过,这官箴大概只是颁给下属官员的,帝王、宰相们却是例外。书中记载孟昶选美,是在官箴颁布的第三年。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良家女子都难逃脱。后宫竟有14品妃子:昭仪、昭容、昭华、保芳、保香、保衣、安宸、安跸、安情、修容、修媛、修涓等等,其级别如同公卿大夫。

  当然,孟昶也许并不认为这是腐败,或者以为选了这些民间女子入宫,是从地狱上了天堂。历来的封建统治者都为他们自己划定了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所谓应该“享受的待遇”。

  宰相李昊在前后蜀干了50年,聚资巨万,奢侈逾度,妓妾数百。据说他在读《王恺石崇传》时说:这些穷叫花子,这点财产,就以为是富人了,可笑,可笑!

  伪蜀政权,最后还是瓦解了,投降了大宋朝廷。

  宋太宗接收了伪蜀政权,也接受了蜀主孟昶16字官戒。宋太宗从伪蜀政权的垃圾里发现了这一串闪光的珍珠,是他开明和睿智的表现。他把这16个字书写给各个郡县的政府勒碑立石,是要官员以此为戒,是要社会稳定,政权稳固。这16个字最终并没保住大宋政权的崩溃。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各级官员把16字虽然刻在石上,却并没有记在心上;天长日久,就成了一个空洞的口号,并不真去实行。其二是,虽说16字很深刻,也很尖锐,但封建政权的社会本质,使它难以真正成为各级官员的行动准则。贪污的、受贿的、强取的、豪夺的、欺诈的、谋取的……依然故我;百姓日子难以维持,阶级矛盾日剧,最终只能是“上天难欺”了。

  找出了“戒石铭”的渊源出处,更想见到周至县的藏碑了。叶广芩说它刻于明正统年间,猜想,这16个字,到明朝时,清明有智的人士,从中感受到力量,鉴于旧碑残损,便重新刻石以补。不管怎么说,这块碑是值得一看的。不知天下郡县,何处还藏有这方警示碑。

  只为此,我也期待着早日再去西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