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征文:"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利用与整合也是"节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7:16 人民网

  提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变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等等,人们恐怕不会直接想到“建设节约型学校”,更不会想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有什么可节约之处。其实不然,对于高校教育资源,乃至与其相关的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许多看似合理的浪费现象。或许,我们用“节约”理念来描述教育资源整合中的问题,不如节约“一粒米,一度电”让人那样一目了然,但问题是肯定存在的。

  在校大学生们最为熟悉的教育资源,无疑是教师。这恐怕是除学生之外,大学里最为重要的资源了。在学子们最为宝贵的几年人生经历中,教师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一个大学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我们通常会把某个大学有“多少个院士、多少个教授”作为衡量其学术水平的重要砝码。然而就是这样有限的资源,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一些院士、著名教授并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教学,有些只是高校为了提高知名度而请来装门面的。更可惜的是,少数教师把时间花在了在外讲座、搞培训、走穴、甚至其他“第二职业”上。首先,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其次,这是学生的巨大损失,这相当于他们付出了学费但并没有得到最好的教育,至于师德日下对学生的影响更不必说了。在高校学生规模庞大的今天,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已经可以用“稀缺”形容。以前一个导师带两三个研究生,现在变成二三十个,“缺”成这样了,再加上整天见不到导师的面,何谈教学相长?何谈学术研究?“某某物理学家主讲本科生的物理课”这样的事情,不应该成为新闻,七尺讲坛本应是他们的天地,他们的职责所在。对于教师资源,如果能做到“充分利用,合理利用,”就已经是“节约”了。

  又如行政人员问题。“减员增效”是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的措施,这个我们都知道。而高校教育关系着高级人才培养,关系着国家前途,行政机构过于庞大的事实,就显得尤为明显。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行政人员的数量就显得不够“节约”。我们在这里不谈“高校行政与教学的矛盾”这一早已存在的体制问题。仅仅“减员”这一点,就还有很大余地。大学本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放飞思想,获取新知的地方,行政岗位虽然必须设置,但就现在的数量来看,也确实有减少的必要。即便是把行政人员的编制以教师来代替,也应该更能体现学生的意愿吧。这样以来,从教育经费、教师资源、行政办公效率这几点来看,减少行政人员是一个“三赢”的有效办法,更是“节约”的体现。

  再来看看近些年轰轰烈烈的“大学合并”风,以及随之而来的建“大学城”风潮。当然,不是说这些“风”都是跟风,但有些以合并为手段的高校规模扩张,并没有见到实际的意义。相信高校领导的初衷一定是想得到“1+1>2”的效果。如果只是“1+1=2”,那合并还有什么意义?仅仅是校园、学生、院系的简单拼凑么?但实际上,许多合并后的高校在“整和资源”上做的并不好,也就是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没有调动各方面因素使之充分发挥功能。这对于费神费力的合并来说,显然是浪费。至于建设“大学城”,本意绝对是好的,但是搞不好了,就真的让人费解。中部某城市近两年间规划了三个大学城,有些已经在建,先不考证合理性,就其必要性来说就已经让人怀疑。客观的说,我们并没有足够证据提出有力的质疑,但还是希望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能把每笔帐都算好,每笔钱都用好,一是别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二是不要辜负了学生的希望。

  深究起来,关于高校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还可以列举。比如专业的设置。大学生们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专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不具备开设的实力。这些专业完全可以不设,即便是设立了,也大多“形同虚设”,各方面资源倒浪费了不少。学校或许是想用专业设置的“全”来吸引考生,或者完全是跟风,但学生并不会从中学到任何东西,最可惜的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这就不仅是个“节约”问题了,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外部条件下,高等教育能否坚持“为学生着想”,而不单纯“为经济效益服务”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高等教育资源”其实是有形的,之所以让人感觉“无形”,是因为它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既是这种整和的客体,又是受益人。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一种“节约”,在党和国家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更应该大力倡导。同时,最重要的是,在提倡节约的前提下进行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观念的革新。诚然,任何观念的革新都需要付出时间和代价,但有了它的支持,“节约”的行动一定会更有理、有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